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报】沙漠种草治学强国—师生悼念马在田院士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1-06-10  浏览:

  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马在田先生走了。遗体告别仪式昨天上午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斯人已去。但在同济大学,有一种治学精神会一直流传下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把这种精神称为“沙漠种草”——这是马在田一生治学的写照,也是他对后生的殷切希望。
    
                    “沙漠种草”的情怀 
  “人家美国人已经在土地上种出了一大片森林,你们跟在后面,在人家旁边种几根草,有什么意思!有本事就去沙漠,哪怕只能种活一棵小草。”马在田给学生们上课,讲到兴头上,总不忘告诫年轻学子,“做学问千万不要崇洋媚外”,“如果只是步他人之后尘,必然不可能超过他们。” 
  马在田“种草”的地方,就是地震勘探技术领域——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战略发展的领域。在全世界范围的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是首选方法。“老外发明的算法只适合局部地区。但我国地质结构断层多而细密,构造多呈高陡状,必须要自主研发一套计算方法。”如今执教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钟广法回忆,马在田当时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1981年,由马在田独创的针对地层高陡区域的“高阶分裂法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偏移”问世。 
  马在田的成果,令国际学术界感到惊艳。因为他解决的不仅是中国石油勘探的技术问题,也为其他国家的类似地质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就连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波动方程偏移的发明者也对这一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认可。 
  “高阶分裂法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偏移”在国际上被称为“马氏方法”或“马氏系数”。1985年,马在田到同济大学执教,创立了反射地震成像学科,将地震成像的计算技术继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马在田的地震成像方法和计算技术,是迄今为止,我国向国际石油工业界地球物理方面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成果,论文引用率最高,并已在工业界得到运用。这项成果获1991年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捡”来的院士 
  1991年,马在田被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连日来,在圈内有些资历的学者缅怀马院士时,总免不了扯几句当年的往事——20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院士遴选,以及马在田当选院士背后的一些隐情,如今品读起来,仍让人感慨。 
  1991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选,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院士遴选。此前中科院首届学部委员遴选,是1980年。两届之间,相隔10年,“打擂台”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我捡了个学部委员当当。”这是1992年年初,马在田在同济大学祝贺新当选院士庆祝大会上的原话。之所以说“捡”,因为当时同济大学在推荐院士候选人时,马在田并不在此列。 
  马在田,不是一个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学者。他曾留学苏联,也曾在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胜利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等单位工作,有丰富的野外勘探经历。到同济大学任教时,已经50多岁了。 
  按照很多学界同仁的看法,正是当大学教师前的丰富经历成就了马在田。“无论是地震勘探现场的信号采集,处理和解释,他都在工作中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这可是任何象牙塔里的学究不可比拟的。”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参评院士时遭遇了一些“曲折”。 
  马在田曾专门撰写《当选院士的前前后后》一文,交待个中经过。“我到同济大学只有四年时间,同济的教授们对我一无所知,同济大学不推荐我是正常的。其次,我的科研成果在国内还不为人所知。”所以,本没有竞选院士意向的马在田,当时一直在新疆乌鲁木齐出差做科研项目。直到1990年年底,他收到了一封来信。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幼铭研究员在来信中说,当他向该所名誉所长傅承义院士汇报工作后,老先生谈起推荐院士时说:“不少人给我送材料,我不想推荐。我想推荐马在田,为什么他不给我送材料?” 
  而今,傅承义院士已经作古,马在田院士也病逝了,但两代科学家之间不分亲疏的科学精神却成为了一段佳话。
    
                     科学家的强国梦 
  缅怀马在田院士,很多同济师生忍不住落下眼泪。 
  “马院士对年轻人和晚辈非常爱护,从来不会用权威压人。”同济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董良国,是马在田的学生,也和马院士共事多年。他油然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学者来作报告,由于观点略显偏颇,很多在场的博士生都没有耐心听下去,甚至有人直接在场下提出反驳意见。“当时,马院士也在场,他让学生们先听完,然后一起讨论。”马在田的学术修养,令后生们感佩。 
  四五年前,马在田身体健朗,他亲自给本科生讲解专业基础课,受到众多学子的崇敬和欢迎。三年多前,马在田被确认患有癌症。患病初期,他依然坚持给研究生上课。一年前,马在田病情恶化。 
  同济BBS上,一位学子在一篇悼念文章中重现了当时的感人场景:“马老师并没有不辞而别,一年前地震组的聚会上,被疾病已经折磨得消瘦无力的马老师坚持要独自站在讲台上,给下面的学生讲完他的那段肺腑之言。依旧清晰地记得马老师最后用颤抖的手握着话筒,用洪亮的声音激动地跟我们说的那句话:‘我已经没有多少天了,但是我依然有很多梦想,希望你们能帮我实现,地球物理就靠你们了,拜托你们了。’说完,他那消瘦的身躯艰难地向台下的学生深深地鞠躬……” 
  马在田生前曾出版《学海回眸》一书,记录了自己的一些治学经历和感受。在书的自序中,马在田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很爱自己的国家,也敢于面向迅速发展的时代前沿问题,但贡献不多,连自己都不太满意。因此,非常寄期望于年轻的朋友们去完成150年以来我国人民一直在追求的强国梦。” (记者 樊丽萍)http://pdf.news365.com.cn/whpdf/20110610/WH11061005.pdf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