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谭洪卫:零碳建筑技术大规模使用还不现实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10-06-01 浏览:
“这些零碳建筑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
节能技术的一个集合演示,并不是说我们上海就都可以直接用。”对于绿色建筑、零碳建筑及技术在未来的运用,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
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教授(以下简称谭)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这些零碳建筑技术的大规模使用还不太现实。
绿色、零碳侧重点不一样
记者:“绿色建筑”和本届世博会上处处提到的“零碳建筑”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具体什么样的建筑能被称为绿色建筑?
谭:这个问题恐怕困扰很多人,最早有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现在有低碳建筑、零碳建筑、零能耗建筑。应该说这么多词,其核心内容还是比较一致的,只是大家涉及的范围、侧重点不一样。
现在提到的“绿色建筑”,含义比较广泛,包括生态的、和自然协调的、节能的、低碳的。
把上面所说的概念归纳成一个可操作的层面的话,那就是“四节一
环保”,四节指的是“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外加环保。绿色建筑即是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建筑。
记者:那“零碳建筑”又是什么概念?
谭:而“零碳建筑”看上去很具体,“零碳”就是这个建筑物不产生碳排放。要注意“零碳”中这个零,并不是这个建筑完全不消耗能源,而是通过计算产能和耗能后,得到最后的结果是零。
比如建筑如果安装了一些诸如
太阳能发电的自供能源系统的话,可以抵消自己消耗的能源,甚至贡献一部分能源。
但我们并不只看建造完成后是否零能耗,还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审查建筑从建造开始一直到使用寿命终结这段时间中,各个方面的能耗。所以我们现在提倡的低碳建筑模式是要推广一个理念:“保障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和自然协调”。
需要国家出台政策扶持
记者: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否比普通建筑贵?普通居民
装修房屋时,是否可以用到某些绿色技术来改善
家居?
谭:绿色建筑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说成本是要看各自情况的。一些巧妙的低成本方法同样可以节能,如遮阳、外窗外墙保温隔热、自然通风利用、相变蓄热材料、
地源热泵空调等。
一般采用了绿色技术的建筑,成本确实有所增加,但是成本增加的这一部分,和产生的增益效应相比,只要科学选用,一般来说回报还是要大于初投资的,而且这和时间成正比。
在计算增益上,普通老百姓可能觉得2年内收回成本还可以接受,但对国家来说,这个过程就要长远得多。所以节能减排要推广,老百姓经济上接受不了,就需要国家出台政策扶持。
集中供冷供热输送能耗巨大
记者: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谭:我国现在95%以上的建筑都属于不节能建筑,特别是南方地区过去属于非采暖地区,建筑围护结构都没有任何保温措施,现在空调普及了,空调提供的冷量热量都漏出去了,造成了能源浪费。
对于新建建筑,则有新的节能设计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条件允许,更好地保温隔热、提高设备能效都是可以采用的,但是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等技术,还必须科学和因地制宜地运用。
例如,如果在南方不分情况大规模使用地热泵,都做成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南方气候和北方不一样,不论是冬季采暖还是夏季空调并不会要求连续使用。而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输送能耗非常巨大,如果并没有连续的能源需求的话经济性难以确保,这样运行到后面反而会不节能。记者:对于本届世博会上各类“绿色建筑”、“零碳建筑”你有什么评价吗?谭:这次世博会上,出现了不少概念新颖的零碳建筑和绿色建筑。但是我想说的是,毕竟这些零碳建筑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节能技术的一个集合演示,并不是说我们上海就都可以直接用,目前这些零碳建筑技术的大规模使用还不太现实。需要结合地区条件和经济条件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集成应用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