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第四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同济大学服务世博”的情况。主题是《百年同济:我和世博有个约定》。具体如下:
上海世博园核心五大片区主体项目中,“同济设计、规划”几乎随处可见——
百年同济:我和世博有个约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脚步声渐行渐近。郑时龄、吴志强、唐子来、乐云等一批同济大学教授连日来每时每刻都密切关注着世博会筹备的最新进展。“我们将通过世博会向世界传递中国在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不懈努力和最新成果,作为一名同济人我感到很自豪。”本届世博会园区建设总规划师吴志强说。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准备、申办和规划建设过程中,同济大学算得上是参与最早、最广、最深的高校。上海市政协副主席、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曾这样评价,“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能够胜过同济大学对世博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的贡献。”在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犹如珍珠落玉盘,处处印刻着同济的痕迹,而这所百年名校也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诠释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谋远见担大责,同济制造闪耀世博
2010年上海世博会10余名带“总”字的设计师、规划师、策划师中,就有8名由同济的教授担纲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也滋养着城市。用同济大学校长裴钢的话说,大学就如同城市生命体的“大脑”,是城市发展的“思想库”和“智慧谷”。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和志向,同济大学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整合各学科力量,服务世博,全力以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同济就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当时日本经济通过大阪世博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就上海能不能承办世博会,委托同济大学进行可行性研究。
1999年当中国向世界宣布申请举办世博会时,同济大学又迅速派出了师生参与申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地沿黄浦江两岸布局,这一选址创意最初就出自同济举办的一次大学生规划大赛。
2002年3月24日,面对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官员的挑剔眼光和严格质询,作为申博规划组主要陈述人,同济大学的唐子来教授以出色的表现,精彩阐述了上海世博会在选址、规划、会后利用、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赢得了“非常全面、非常专业、非常成功”的评价,为中国上海最终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赢得了主动。
面对机遇的垂青,同济人开始一步步走到了世博大舞台的中央。中国的申博成功,令同济大学校领导敏锐地意识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给同济带来极大的机遇,为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在时任校长吴启迪的大力推动下,申博成功的第13天,同济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世博会研究中心”。学校高度重视“世博中心”工作,历任主任均由校长兼任。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超前的意识和学科综合优势,“世博中心”成立才短短一个月,便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部门提交了筹办世博会相关的研究课题100多项,涉及到10多个学科领域。严谨求实的风格,使“世博中心”独有的影响力快速凸显,成立不到一年,就被上海市政府聘为上海仅有的两家世博会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一。
“我不是在世博园区,就是在去的路上。”这是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同济教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同济世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富明告诉记者,世博园核心区按照地理空间划分为A、B、C、D、E5个片区,五大片区主体项目一一历数,“同济设计、规划”随处可见。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10余名带“总”字的设计师、规划师、策划师、负责人中,就有8名由同济的教授担纲:郑时龄,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吴志强,世博会园区建设总规划师;唐子来,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杨东援、陈小鸿,世博交通规划总策划团队负责人;丁洁民,世博村总体规划及设计总协调人;曾群,世博标志性建筑主题馆总设计师;郝洛西,世博园区夜景照明总体策划总负责人。他们的名字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紧联系在一起。
此外,世博地下空间利用、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抗风研究、园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示范运营,以及城市未来馆、企业联合馆、非洲联合馆、中南美洲联合馆、加共联合馆、10多个外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和参与设计,都留下了同济人的名字。这一切在世博会的发展史上也很少见。
在姜富明看来,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据他介绍,自1912年同济设立工学堂以来,教育与实践和科研相结合,服务社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就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老校长李国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倡导下,学校参与了上海宝钢建设、南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洋山深水港、北京奥运工程、崇明跨海工程、燃料电池轿车研发等重特大工程,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这一切,都为同济大学全面参与上海世博会作了充分的人才和科技储备。
今天,创新、前沿、节能、生态、低碳、环保……成为“同济制造”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由唐子来教授担纲总策划师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亮点,更好地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也成为159年世博会历史上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创新之举。而世博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二氧化碳零排放,建筑和照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工程废弃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世博轴超大跨度结构关键科学技术和园区内的季风模拟……一系列创新实践更让人们看到了大学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而同济的世博研究项目单中仍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对于“后世博”崇明生态岛、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低碳科技、新能源项目的研究也已启动。“我们期待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中交出一张张满意的答卷。”姜富明说。
促学科强队伍,抓住契机乘“世”而上
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极大地提升了同济的学科内涵和科研水平,构筑起了学科、人才、产学研协作的新高地
同济在服务世博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借助世博契机,同济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在更高层次上的集成、交叉和融合。在此次世博会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的设计量,涵盖约100多个单体建筑,设计遍布五大片区。强大的设计力量正是依托同济强大的学科支撑,许多关键技术都是由设计院的研究人员和各学院的教授跨院系、跨学科共同完成的。
“我们与建筑城规学院在规划、建筑、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合作,与土木工程学院在钢结构、地下空间等方面的合作,与环境学院在同城排水、屋面雨水设计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机械学院在空间空调气流模拟等方面的合作,这些高层次的产学研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迸发了强大的能量,对设计院和各院系今后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健说。
通过世博这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舞台,同济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世博会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乐云是世博园区的“大管家”,要实时监控世博园区内300多个单体建筑的施工进度,在数以千计的各路建设人马之间穿梭协调。
如何让参与世博建设的每个成员,都能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乐云团队入选进驻园区后,立刻着手《世博会工程建设管理大纲》和厚厚的《工程管理手册》系列,即“一纲九册”的建构。然而,当乐云捧着精心编制的“管理大纲”送到相关负责人手中时,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这样的答复:“你可千万不要到我们现场编教科书呀”。从500页删减到300页,再删减到100页,经过反复修改和提炼,半年后最终颁布的正式“管理大纲”只有30页。“字字都是精华”,乐云感慨,只有贴合实际需要,管理理念和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纲九册”最终成为了世博会的总指导性文件。
乐云团队的近30名成员,几乎都既在世博园区当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同时也是大学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他们一边实践,为世博工程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一边研究工程管理难题,而一旦有了成果,就在第一时间应用于世博园区。
经过世博的历练,乐云更加坚信,要真正推动管理学科的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一要能解决问题,有实践能力;二要兼顾学科发展,把实践成果沉淀积累,升华为理论,进而带动学科创新。至今,随着世博园区建设而产出的科研成果已有不少,团队成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3篇高质量论文,其中两位成员还分别中标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世博会是对同济的一次全面检验。”在姜富明看来,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发挥作用,教学是否符合国家要求,科研是否有突破创新,世博会是最好的检验场。事实证明,通过世博这一广阔的平台,不仅学校的队伍得到了锻炼,而且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
世博标志性建筑主题馆就是同济人创造的世界最大发电屋顶、绿化墙、无柱大空间的主题馆,主题馆的大跨度、超大规模的太阳能屋顶以及东西两面的生态绿化墙,都为世界之最,无柱的展厅等突破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挑战人类的视觉感受。“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从设计到施工完成如此复杂和有大量技术难题的超大型钢结构公建项目,对于我们每个参与者来说都是一个突破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其中所面临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但收获同样很大。”世博标志性建筑主题馆总设计师、同济大学教授曾群说。
从城市未来探索馆的主动式导光技术,到世博轴的抗震、抗风技术,再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保鲜膜”设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同济人参与到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中,一批批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工程人才成长了起来。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不仅锻炼了能力、提升了见识,更明确了学科今后的发展。姜富明告诉记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大部分教师参与了世博的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和与外国团队的接触中,教师们对学科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更加统一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学院提出了新的四大发展方向,即生态城市规划、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数字设计技术和历史遗产保护,形成大学科团队的奋斗目标。
经济与管理学院承担了世博会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理工作,通过研究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大型复杂群体工程的项目管理理论,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更新了工程建设管理教育理念。从实践回归理论,学院进行了学科调整,把城市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的研究纳入了学科规划,从而使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更直接地对接社会的需求。抓住世博契机,同济构筑起了学科、人才、产学研协作的新高地。
同舟楫济天下,大学精神再添光彩
近2000位专家和1000多名师生参与世博,“同舟共济”精神赋予了所有同济人积极地参与世博会的强大动力,并通过世博会愈加闪光
走过百年历程的同济大学,有着自己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积淀,而这种文化积淀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世济天下”。同济大学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历史。正是这种精神赋予了所有同济人积极、深入地参与世博会的强大动力,并通过世博会愈加闪光。
在做世博会规划方案时,学校集成了10多个学科的200多位专家组成“集团军”,并联合国外和上海的知名设计机构,作出了跨国、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尝试。最终以精妙、周全的规划方案,从40多个国内外顶级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入选的3个优秀方案之一,为中国规划师赢得了殊荣。他们以卓越的工作效率和令人赞叹的工作实绩,树起了团队合作的新标杆,不仅使学科得到更强的凝聚与提升,更使“同舟共济”的精神得到了再一次的彰显。
“为世博添光彩”,已成为同济人的共识,青年学生也不甘示弱。土木工程学院郭小康、贺旻斐、金华健3位同学参与研发大承载力抗震屈曲约束支撑技术,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世博中心所采用,减少了2000吨用钢量,承载和抗震能力却得到了数倍的提升。飞扬的才智创造了科技的奇迹,这项研究成果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世博专项特等奖,备受瞩目。
在迎接世博主题设计竞赛活动之一的阳光谷雕塑方案设计竞赛中,同济学生共提交了22件作品,通过对阳光谷的再修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传达出绿色、环保的世博理念。围绕世博旧厂房改造的主题,学生们又对港机厂遗留下来的塔吊、脚手架、工业废料进行了重构,使这些历史工业遗存物焕发出新的生机。在释放世博热情的同时,同济学子也为世博园区建设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并赋予了“同舟共济”以新的内涵。
截至2009年年底,同济大学先后承担世博会科研项目170余项,承担世博会规划、设计和咨询项目60多项,项目经费约3.5亿元。为了世博筹建,前前后后参加的同济专家超过2000人,涵盖建筑与城市规划、车辆工程、环境科学、道路与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以及人文学科等10多个相关学科,并有近2万人次的大学生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工作。
■《中国教育报》记者 计琳 通讯员 吴为民
相关链接:
同济教授眼中的世博
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郑时龄:一场伟大的世博会犹如世界进步的象征,表现了社会和人类思想的演变,凝聚并传播人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
历史上的各届世博会的主题,无不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和重大课题。弘扬进步,探索未来,是参展各国和各方都努力探索的战略发展问题,是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表达,同时又可以为参展各国和各方提供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具有普适的意义。
世博会园区建设总规划师吴志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义是“和谐城市”。成功和精彩是在世博会上的,难忘是在世博会后的,真正的难忘是一次世博会对人类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历史意义,那才是不可忘记的。
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是一个展区,它本身也应当是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展品。
世博会交通规划总策划团队负责人杨东援:交通不仅是城市的枢纽,更是城市的血液,它给城市注入了活力,但也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虽然世博交通的技术体系非常复杂,但可以用3个字来理解它所采用的对策。第一个字就是“转”,就是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务,引导大家转向这个公共交通系统。第二个字是“平”,想办法将世博重要节日、活动和城市上下班时间错开。第三个字是“散”,就是要使人流能够像水一样渗透到世博园区,避免形成一些局部的拥堵。
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主题馆总设计师曾群:主题馆是世博园区永久保存的建筑物“一轴四馆”之一。优秀建筑设计是一种在继承传统和勇于创新之间的巧妙平衡,是对“此时此地”文脉内涵的真正体现。要尊重彼时彼地的老建筑,创造此时此地的时代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