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闻晨报】“世博论坛:城市历史文化建筑的功能再造”专版 传承历史和文化 再现辉煌和繁荣

来源:【新闻晨报】   时间:2010-04-12  浏览: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和闸北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提供特别媒体支持的 “世博论坛:城市历史文化建筑的功能再造”近日在上海浦西洲际酒店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论坛并致辞。欧亚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作主旨发言。与会领导、专家针对闸北区 “苏河湾”这块上海中心城区罕有的尚未开发改造的黄金宝地,研讨如何借鉴国内外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开发的成功经验,挖掘苏河湾历史建筑文化的深邃内涵,拓展商业开发的巨大价值空间,寻求历史魅力与时尚文化的自然融合、传承保护与功能再造的相互协调,以重塑苏河湾深厚文化积淀的形象,再现苏河湾的辉煌和繁荣,打造媒体传颂的现代国际大都市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认识世博会,认清城市发展趋势,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
      吴建民(欧亚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
      在世博会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相聚,交换一些看法,进行一些思考,我认为是很必要的。我想讲三点看法。第一,本届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进行的世博会,这件事决非偶然。
      我参加了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全过程,竞争非常激烈。在竞争过程中,我突然体会到了一点,就是我们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我们申办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说这个主题出得好?我认为这个主题符合中国情况,符合亚洲的情况,符合世界的情况。
      3月22日在北京我出席了一个晚餐聚会,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发表了一个讲话,他说世界到现在,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6%,现在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如果说在本世纪适当的时候,这些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那世界上生活比较好的国家,人口可能占到世界人口的80%,这是人类历史上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大变化,同城市化齐头并进。所以这个时候提出“城市”作主题,当时我们在申办的时候,这一点是很大的优势。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关键阶段,估计今后20年到30年,我们的城市化速度大致会按照这个速度,有时候会更快一点地发展。这个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究竟应该怎么搞?全世界议论纷纷。所以这次世博会又来讨论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就是认识什么是世博会。
      2003年我担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我当了4年,在担任主席过程当中,我就听到有些人说,世博会有可能过时了。为什么呢?现在IT技术、信息技术非常发展,不需要再去看。
      后来我跟很多专家谈,跟很多国家代表谈,多数人不赞成这个看法。世博会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
      它怎么反映人类文明进步?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在城市出现之前,人类文明有发展,但是有限的,在经过分工之后,文明开始飞跃性地发展。这个时候,各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什么好的做法,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在这次上海世博会上会体现出来。
      第二个层面,提出人类文明进步当中所面临的问题。人类文明进步,是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大难题而取得进步的。今天城市化发展得很快,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好多难题,都需要我们做更深入地探讨。特别是今天的世博会正处在三大革命的前夜,不期而遇。哪三大革命?新能源革命、产业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气候变化,全世界都要改变,不改变的话,这个地球会出现大问题。有人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气侯变化了,如果人类什么事情都不做,根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提高5度,那将是一场大灾难。如果人民共同努力,把它控制在2度,有可能这种灾难将大大减缓。所以压力在这里,怎么办?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很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新能源一变,会带来产业革命。汽车如果不烧汽油了,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变,这是新的产业革命。人类的生活方式要不要变?现在很多国家意识到要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很多难题,如何克服,这是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人类文明进步当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城市“为主题,也是因为城市化过程当中面临很多问题,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各方的意见并不很一致。
      第三个层面,世博会推动问题的解决。世博会聚集全球的智慧,那么多国家参展,围绕一个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建设,怎么让老百姓过得很舒畅。生活的美好,这背后落实到人,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大家展现好的做法,进行交流,有很多论坛,大家可以进行交谈,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我们注意到,国际展览局也注意到,每次世博会之后都会出现大量的创新,思想的交锋、思想的碰撞会产生火花。因为有这三个原因,世博会经久不衰,它承载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所以我认为世博会会长期存在下去。
      第三,如何抓住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扩大视野。世博会把100多个国家的好东西集中展现出来,我相信中国的老百姓很有创造性,一定能够通过这个地方开阔视野。
      第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确实了不起,几千年没有中断过。为什么?我们一个文明的特点是兼收并蓄。我们是开放的,我们愿意向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学习。我们30年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们愿意向好的东西学习。今天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的长处,兼收并蓄,抱着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好东西都愿意学。闸北的发展,我想必须要考虑兼收并蓄,各方面好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吸收。
      最后一点,发展闸北。这里提到历史文化建筑功能再造。这是当时中国人住的地方,日本人炸得特别厉害,但是这个地方出了很多中国的在当时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东西,代表先进文化的东西,出在这里,大概不是偶然。如果能够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抓紧历史文化建筑功能再造,把它弘扬出来,这是很好的。
      另外闸北是交通枢纽,人家来看世博会就会经过这里,经过这里就会对闸北有一个印象。怎么样让人家对闸北有一个印象,这个印象是客观的,是符合实际的,同时看到闸北发展的前景。世界上那么多人来,我看上海大概世博会期间可能会打破记录,就是上海从来没有接待过那么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如何给他一个印象,这个是需要人们去思考。
      让人家了解自己,怎么抓住世博会提供的机会,发展国际合作,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多合作机遇呀,我们中国人兼收并蓄,眼睛是朝向世界的,对于好的东西我们都愿意学习。我想这个机会非常好,这个机会我想是属于中国政府的,也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属于闸北区领导,也是属于闸北区市民的。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使闸北发展得更好。
      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的互动
      徐建国(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互动。这几年,我们上海电气产业在探索城市发展互动的实践过程中,探索了五种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腾笼换鸟”。原来的地方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里面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位于共和新路3201号的“工业设计园”是市经委第一批命名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这座智能化写字楼有新材料、扩张模具等等行业。另外,宝昌路297号,原来是一家传统的印刷机械厂。为了适应世博动迁和研究院所进入企业集团试点的需要,我们将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迁到了这里,现在成为一个全国唯一的一个锅炉所,有很大的影响。大家现在关注能源,关注发电,实际上大概至少有40%的煤不是用于发电,而是用于锅炉的燃烧。所以锅炉对于工业时期的革命,对于低碳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面更广。
      第二个办法是提升能级。在原有的方法上增加新的功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比如说位于共和新路3000号的上海鼓风机厂有限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市场化、开放性重组的要求,我们引进了目前全国最好的就是陕西鼓风机厂,他们进入上海以后,可能会不仅仅从发展制造业,而且直接去做公司上市,工程总包,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三个做法是建设园区。特点就是说盘活存量资源,引进合作者。联手打造都市产业园,到目前为止,上海电气与闸北等有关方面成功合作,共同打造的园区有10处,位于灵石路709号的印刷媒体园区,前身是上海第一石油机械厂,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和印刷相关的,包括东洋油墨,上海教育出版培训中心等等为代表的印刷产业链,以及以创意仓库和“联邦快递”分拨中心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第四个做法是综合开发。特点是:二三产联动、综合性开发,提升土地价值、物业品质。广中西路191号为原上海华通开关厂地块,企业转制和搬迁后,我们利用原有土地和建筑,迁入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企业,重点发展核级仪器仪表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同时,引入大宁绿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打造成闸北最大的现代服务场馆;引入上海东方华发企业发展限公司,打造以宾馆、餐饮、休闲及会议中心为一体的高端商务会所―“681”会所。项目由承租方投资1个亿,改造后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使城区配套功能更趋完善。
      最后一个办法是旧区改造。按照城市发展规划,为市政动迁及保障性住房建设腾出空间。近两年,上海电气支持闸北市政动迁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共20幅地块,涉及土地面积约400亩。
      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这坐城市的特点和潜力在于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上海制造业为增强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做出了贡献。并将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结构调整和城市规划发展的联动,必将为上海增加新的活力和魅力。
      现代创意传统工业建筑转型
      伍 江(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在今天第二产业逐渐取代第一产业,成为第一大主题的时候,当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迈进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奇迹,就是创意产业,跟传统的第二产业―――工业,在他们生存的空间上竟然可以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传统的第二产业应运而生,工业厂房经过简单的加工改造,就可以很容易地适应第二产业。
      这一重要的奇迹,给了我们传统的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以极好的机遇。我们上海在这个方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走过了一个非常迅速的发展道路。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上海开始第一轮对这些老的工业厂房进行再利用。这个时候我们把它叫做第一阶段。这个阶段谈不上对这些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只是觉得这些房子拆掉可惜,可以先换一个形式,换一个功能用一用。我们有很多厂房被改造成为一些大的比如说是家具商店、大型的商业用途,大型的各种各样的用途。
      但是很快,上海就意识到了,这些工业遗产不仅仅具有直接的、简单的,在拆以前被利用的价值,同时它存在着历史文化的价值。尤其是那些具有文化历史的理解能力的艺术家、设计师,他们更早、更快地意识到工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所在。所以我们早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在苏州河边出现利用原来的工业厂房仓库做创意、画廊,及各种各样的创意用途,这些都在上海出现。
      以前人们都很难从这些房子的外貌和内部感受到艺术价值,可是通过艺术家的改造加工以后,人们发现原来这些仓库也可以那么漂亮。比如说我们上海苏州河边的 “梦清园”。在改造之前是非常破旧的,但是我们认识到了它的价值,经过改造以后,它的历史面貌得以重现,历史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当然,在这个时候上海市政府开始主动地认识到,这些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始编制规划。实际上从这个时候开始,上海开始全面地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周边区进行编制保护工作,这个规划应该是走在前面的,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据我所知,国内外的学术界对它评价很高。
      于是有了我们的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业园区,经过改造被保留下来,成为新的创意产业园区。为什么要留在那里,为什么不可以拆掉变成城市新的开发区?时间一长以后,不管是开发商还是政府,还是我们市民都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这些建筑的价值是很大的。而且这些价值通过适当的改造以后,是可以被重新地显现出来。
      改造的特点基本上原样地保留了原来工厂的布局、厂房结构,但是经过加工改造,大家可以看出来,改造前和改造后基本上没有变,但是空间质量被大大地提高了。比如说上海原来的上钢十厂被改造以后,在国内外也非常的出名,每天都有国内外的游客去参观。
      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思路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也代表了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最新发展理念。当然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房子都留下来,都保护了,都改造了,但是原先的那种痕迹太弱了,如果能够更多地把原先的工厂痕迹,在今天的世博会当中表现出来的话,我想世博会会更好。
      城市历史建筑遗产的现代意义
      郑祖安(上海市政府规划委员会的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
      第一个想讲的是上海都市崛起中的第一个华界开发新区―――闸北新区。上海自1843年对外开放为通商口岸后,从一个传统的中等县城崛起衍变为中国的第一大城、世界著名的都会。在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进程中,上海城市的形态和规模是通过不断开发新区为发展路径来实现目标的。
      以前上海传统的城市是老城厢,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首先在城外,1845年到1849年先建立了一个英租界,1863年英租界和法租界结合起来,法国人在老城厢建立了法租界。在上海向第一大都市迈进的整个过程中间,租界反客为主,城市中心从老城厢变成到以南京路、淮海路为中心的地区,也就是说上海城市中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另外借助上海人口不断的膨胀,租界以人满为患为理由,外国租界多次要求扩大,结果在1899年,就一直扩大到西康路、静安寺。 1899年法租界扩大到军工路,然后继续向北、向西推进。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闸北当时属于上海县和宝山县两个县,两个县的地方人士觉得如果再不努力、再不开发的话,一定会被租界吞没掉。所以1900年,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闸北的地区支持机构,然后通过三个途径发展。第一,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造桥,新闸桥就是那个时候造的,沟通苏州河南北的交通,一是兴建道路网,像宝山路、宝昌路等等。第二就是大批的民族工商企业进入闸北地区。第三就是沪宁铁路车站就设在闸北境内。经过这样一些努力,完全是靠地区人士的努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一向被称为“荒烟蔓草之区”的闸北,一改旧貌,实现了基本的城市化。闸北的崛起是上海进入近代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它确实抵挡了外国租界继续向北的疯狂扩张,并使中国政府在浦西的城市区域由一个变成了两个,“华界”的力量明显增强了。闸北新区一步步地继续在向北部、西部的乡村地带推进着上海城市的境线,它对近代上海都市的形成起着极其特殊的、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闸北是不幸的。在1932和1937年的两次淞沪战争中,以虹口为基地的日军军队,大规模地首先对近旁的华界闸北发起进攻,所以闸北成为战区,最后又沦于敌手。两次战争使闸北深受摧残,变得面目全非。由于这样一个很惨烈的状况,加上以后其它多种原因,以致于闸北新区开发的历史成就和历史贡献,也就如过眼烟云般地被深深埋没了。
      今天我借着这一世博论坛,我郑重地呼吁:闸北区政府、我们的文史研究单位以及社会有关各界,要重视闸北历史上曾经的创造,要将闸北在上海都市成长中开发新区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开发出来,弘扬起来,这一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第二是可以为今天前进中的闸北服务,即以历史文化来参与推进今天闸北的新一轮振兴。
      赋予历史与未来更多建筑意义
      伍奔腾(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伍德佳帕塔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在有很多建筑师,他们设计房子并不是为了建筑与保留过去的历史,也不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与众不同。有些设计师的房子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快乐,我希望我所设计的建筑能够让大家感到快乐。所以当我在云南看到当地那些宅院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快乐,因为那里的建筑是建立在人的文化、历史、各方面的平衡之上的。
      我1998年来到上海,当时我被邀请来设计现在大家所知道的新天地项目。在新天地项目中,我所学到的就是只有给这些房子赋予它们历史与未来的时候,才能够赋予它们新的美丽。我所做的工作并不是把它们只作为老房子保留下来,而是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并且让人们在过来看的时候并不只是看一个艺术品。
      我刚刚结束了在重庆的一个项目,这个地块也是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有长江沿岸的很多历史保护建筑。我当时刚刚到重庆去,住在我们所设计的重庆天地旁边的一个村庄。即便当时重庆夏天非常热,可是我留意到人们还会在户外打麻将,或者乘凉。我发现他们过得很快乐,因为他们会根据季节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发现人不能只是住在大厦里,因为大厦里没有空调,人们就没有办法生活。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想到了,在所有的阶梯里设计一个小溪,这样水流下来就可以让周围的温度降下来。
      目前我在设计佛山天地,这是一个很大的项目,其中包含了180多个历史建筑。今天我们必须做很多的加固工作,来保护这些房子,当然要把它们保护起来,这个工作并不容易。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保护主义者,其实我更是一个未来主义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跟未来有关。我之所以要保护这些建筑,是因为当你来到这些地方,你会觉得更加的舒服,因为你不会感觉到变化太快。现在中国的变化速度太快了,而在这些建筑里你不会感觉因为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你会觉得非常舒服,觉得明天它们还会在这里。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