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敲有红彤彤海关放行章的提货单,黄松顺利地提走了一批珍贵图书。“这4700多本图书是一位德国华裔老教授二十多年的心血,幸亏海关同志们的帮助,它们才免于付之一炬的‘命运’。”品尝了“失而复得”的感受,黄松显得异常激动。
身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的黄松,这半年来却被一道通关“难题”绊住了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有一名外聘教授叫黄凤祝,是一位在哲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德籍华裔教授,他向人文学院捐赠了一批珍藏二十多年的书籍。
今年4月19日,这批捐赠图书运抵上海港。从未接触过报关业务的黄松委托朋友打听如何办理通关,东托西问中时间一晃就是好几个月。
就在黄松一筹莫展走“弯路”的时候,有一个人比黄松还要着急。他就是上海吴淞海关的徐来根。因为这批书从7月19日起就已经进入海关超期滞港货的处理程序。“如果过了期限还是无人‘认领’,按照规定,图书就要被销毁了,”经办关员老徐说,“考虑到这是一批珍贵书籍,我一直在积极地‘催报’!”
老徐所说的“催报”是吴淞海关推出的一项“温情举措”,就是对即将到期进入海关处理程序的货物,以书面、电话、传真等的形式通知收货人海关将会采取的措施,催促其办理通关手续。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徐经过多方查找后,终于联系到了图书的“主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在老徐的帮助下,黄松很快办妥了通关手续,提走了这批被冷落了许久的珍贵书籍。
2008年11月20日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