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8时,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大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这场期待了8年的国际盛会提供给世界人民的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是一场有关泱泱中国文化的精神大餐。据说全球有40亿人观看了奥运开幕式,有90%以上的评价是“非常壮观,令人震撼”。事实的确如此。当那一幅象征中国历史的画卷徐徐打开,随着一身黑衣的舞蹈演员优美的肢体动作展现出画迹的时候,我想没有人不为之拍案叫绝——中国的形式,世界的语言,本土的内涵,这就是这场晚会从一而终所要表达的境界。
期待北京奥运会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拉开帷幕,将怎样向世界展示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是一个全世界拭目以待的难题。2005年3月,北京奥组委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历时3个月共收到409份方案。奥组委从中选择了13个优秀方案进行现场陈述。其中包括崔健、陈凯歌、李安、蔡国强等,还有更多的是国际体育盛会中表现出色的知名导演。2005年9月经过现场陈述之后,确定有5家进入第二轮。2006年1月24日,5家团队带着修改好的方案开始第二轮陈述。打分内容细化为22项,最主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当代风貌”、“世界文化的表现”以及技术实施的可能性。张艺谋团队在“世界文化的表现”方面得分最高,同时总分也是最高分,所以被任命为总导演,而其他几家各有所长的团队也共同参与组成开幕式导演团队。
在观赏开幕式的过程中,相信有不少人的脑海中会闪现世博中国馆的方案选择。因为它们用的是几乎相同的一份试卷,遭遇的是同样重的压力。当时中国馆的招标文件中的要求是体现中华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蕴含独特的中国元素,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观等。显然奥组委的要求更全面,既要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要运用现代的语汇和国际化的方式,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要追求的目标。
建筑与艺术之间此时隔着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建筑的语言和艺术的语言词汇不同。但具象的建筑也许表达更抽象一些,而抽象的艺术表达会更具体。无论怎样,当中国馆经过严格保密的招标程序直到开工亮相的一刹那,多数人发出的是一声“啊?”,而奥运开幕式却是异口同声的“哇!”。也许建筑有太多的限制,而艺术则可以天马行空,但其实不然,能否做出既有现代形式又有传统内涵的建筑或者艺术有着同样的答案。
开幕式上的每一个主要环节无不透露着“创意”,所谓创意就是让人一眼看去很惊奇出乎意料,仔细一想与要表达的主题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因此才让人拍案叫绝。而我们的很多建筑,却很难做到这点,要么在形式符号上寻找突破口,要么在形象上临摹仿造,难有深意,形象与内涵分离而缺乏深度,显得肤浅。“奥运开幕式如何展示中国”这一世界悬念由张艺谋来破解,既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也确实是众望所归而他也确实不负众望,给世界一个惊喜。在开幕式中选择的主题其实也不过是四大发明、琴棋书画、多民族共生、登月飞天等最通俗的东西,但其表现手法却是全新的。通过创意与技术达到壮观、震撼、优美、浪漫等等的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感。可能会有人评价,中国的这些老古董对中国人来说早已没有什么新意,而对外国人来说那展现人海战术的壮观是他们永远也不能企及的,所以才感到震惊,其实这是张艺谋惯常的手法,在《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中早已用得不再新鲜。也没错,正是因为有这几部中国古装大片的基础,才会有对张艺谋的印象。那么多导演拍了那么多的古装片,有谁拍出了这种创意和境界?相较于张之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梁》、《黄土地》,这几部手法上有很多好莱坞大片的手法和技巧,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有很多中国元素的全新诠释和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想当初,“鸟巢”、“水立方”也曾因为“造型怪异、夸张奢华”而遭“弹劾”,但建成之后人们还是为其创意的形象而叹服。
张艺谋一直强调说“我本质上就是一农民”,而他自从出道以来迅速成长为中国最知名的国际大导演,他仍然这样坚持而且以此为荣,是因为他守着自己的“根”,“陕西人就是这样,质朴、倔强、低调、执着和坚持。”在他身上深深地打上了这种根植于中国土地上的传统文化的烙印,这种特质为他提供了成功的源泉,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问题回到建筑界,很多人在探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如此发达的建筑市场,却难以造就国际大师的原因在哪里?记得有一次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同济大学教授伍江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因为成长中的中国建筑师没有意识到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因果关系,不重视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缺乏深刻的中国人文内涵。确实得承认,尽管开放给了我们国际化的视野和最新的技术、材料手段,但没有“中国核”的建筑终归还是“舶”来的,不可能成为中国输出给世界的精彩之作。
2008-8-22 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