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交通运输能否畅通是直接关系到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因此它被称为“生命线”。此次汶川大地震,造成受灾地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严重损毁,请关注———震后灾区如何重建运输“生命线”?
一次次的爆破清理,被一次次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重新阻断,地震灾区的道路抢修正在持续而艰难地进行着……
交通运输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湖北等省市受损高速公路19条,国省干线155条,农村公路4569条,损毁公路里程33370公里,桥梁4840座,隧道98座,损失金额达615.15亿元。
“目前我们的任务依然是抢通道路,确保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运输畅通,”刚刚从灾区前线回来的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戴勤堂教授说,“下一步我们将要进行道路规划,中央要求我们3个月内做出规划,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审批进行统一的道路重建。”
提高“生命线”标准
日前,戴勤堂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地震灾区由于桥梁断裂、隧道路基垮塌,道路修通存在许多困难。目前为止,大部分路段已被抢通,唯一剩下映秀到汶川路段30多公里正在抢通中。这一路段由于路基、桥梁完全被破坏,抢修面临的困难极大。
“‘交通生命线’就是灾难发生时,受灾群众逃生或者抢险、救援人员进入施救必走的交通通道。”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上海市防灾救灾研究所交通安全研究室主任杨晓光教授说,此次地震发生后,高速公路被破坏,室内房屋倒塌造成道路阻断,致使大型装备、搜救人员无法进入,72小时的宝贵救援时间由于道路的严重破坏至少要耽误一天。“重建规划一定要提高‘交通生命线’的建设及防护标准。”
清华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史其信教授认为,对应急救援的“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建设应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来认识,提高“生命线”工程的建设及防护标准十分重要。
尽量减少灾害的破坏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由于地处山区,地势崎岖不平,当地公路多为三四级公路,路面最宽处不过七八米,且多环山而建,向来以交通不便闻名。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无疑给交通规划增加了难度。那么,在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自然灾害对公路造成的破坏,是否不可避免? “绝对避免灾害是比较难的,但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杨晓光教授说,“此次地震中与地震带垂直的道路基本没有损毁,这为规划工作提供了借鉴。在我们进行具体规划时,就要总结地震发生的规律;设计道路的走向、选线时,就要考虑地震发生时可能的挤压、搓动等运动形式,避免道路遭到破坏,当然冗余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据史其信介绍,在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特别像处于地震带的四川汶川这样的重山、峡谷地带,在地震灾害下造成的道路断裂、桥梁塌瘫的同时,伴随泥石流、山体滑坡和隧道塌方,比一般地质情况的平原、丘岭,对道路交通的破坏和影响更为严重。因此,他建议:“对于灾区交通恢复和重建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抗震标准设计,甚至对重要地形环境下的公路、桥梁设计要超过标准的抗震烈度,如:都江堰—汶川公路处于地质、地貌条件复杂的地区,全线贯穿的桥梁、隧道比例占到80%,必须保证抗震烈度要超过原来设计的8度。”
调研基础上出台新规范
对于地震灾区的道路规划方案,戴勤堂教授指出,这需要在根据国家地震和测绘部门搜集的资料,和对受灾地区地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方案。“我国的公路系统有着较系统的设计标准,按照以前制定的标准,我们应在调研基础上来提高道路防范能力,对道路的防范措施再进行修订。”他认为,处于断裂带的道路,或是由于坍塌、滑坡造成路基严重损坏的道路,从安全性和稳定性考虑,处于这些隐患带的道路需重新选址改建;若是在原地重建的道路,则需要进一步提高道路的抗震防震能力。
“要协同多专业进行再建规划,对可能发生的洪水、地震等灾害做出评估,看是否适合在此修路或者重建城市。”面对灾难的发生,杨晓光教授心情很沉重,他说,对公路特别是交通生命线的道路两侧的房屋、建筑一定要高标准设防,确保灾害发生时道路是畅通的;同时规划时应考虑居住区、生活区、生产区与城市“生命线”的合理布局,像学校、医院、公共场所这些人员密集的地方就要考虑建在与“生命线”靠近的地方。
清华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石京教授认为,今后要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在平时要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所预防,应备有hazardmap(含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程度的地图);道路规划中还要考虑危急时刻可替代路径,设计中要采取必要的防灾(如防震)措施。要尽可能设置道路桥梁的监控设施,平时对道路桥梁进行点检和维护,还要有防灾预案。
史其信教授说:“通过汶川地震灾害,有关部门要对相关的路基、边坡以及防护等标准进行研究修改,对地震带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标准进行修订。”
“道路重建依旧面临诸多困难,由于道路受灾面积太大,要恢复到震前状况,光靠四川省的力量还是不够。”戴勤堂教授期望,全国上下都能齐心协力帮助四川做好重建恢复工作。
2008-06-10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