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正成为下一阶段抗震救灾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危化品在地震发生时出现泄漏如何有效应对,尽量减少损失?如何防范危化品震后引发次生环境灾害等,更是对化工行业面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极大考验。连日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就地震后与化工行业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水体最容易受到污染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原料、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腐蚀、环境敏感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容易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中,存在着更大的环境隐患和破坏性、危害性。
据了解,四川省是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有泸天化、川天化、川化集团等大型企业。地震重灾区的什邡、绵阳、德阳等地,更是四川省磷资源的富集地,也是我国磷复肥企业的集中地,聚集有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美丰农资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省德阳天元化工总厂、蓥峰公司等企业。
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指出,地震发生后,水体最容易受到污染。因为地震后可能引发一些危化品泄漏,这些危化品液体会流入附近水域,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教授张礼敬分析说,发生地震灾害后的四川地区,一度出现了降雨的情况,涉及液氯、液氨等有毒有害危化品的生产企业此刻要高度警惕。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面,直接影响到抗震救灾。
灾区企业复产前先保安全
张礼敬认为,化工企业在此情况下,要做好3件事:进行装置系统的全面检查,防止物料外泄;加强应急物资的筹备与保障;加强地表水水质监测和监测频次,确保灾区饮水安全。
张礼敬说,灾区及灾区周边地区的化工企业,在地震发生后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或减负荷生产,要彻底检查现有装置和设备,包括基础的稳固程度,是否能安全运行;加强现场火源的管理和控制,防止引爆事件发生。对于罐区,应确保防护堤处于完好状态,对于受损的防护堤应及时修理,一旦化工原料泄漏出去,便于进行迅速处理;对于可能发生破裂的管道,应加强巡检、监控,如果管道破裂应确保物料或产品进入事故池,或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由于地震后普遍停电,对化工企业的环保设施运行也造成了较大影响,可能存在恢复生产过程中无法达标排放或事故排放等问题。对此,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田宇原认为,企业应加强对排放口和取水口附近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恢复生产时,应与其环保设施的生产能力相配套,原则上恢复生产排放的污染物的量不应超过其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沿江沿河的企业,每天污染物排放总量,应以不超过污水处理设施恢复阶段正常处理能力来安排企业生产,以避免大灾后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对于易产生污染源的企业,应首先恢复自身的环保设施运行,待环保设施运行正常后,方可全面恢复生产。
平时就应有防震意识
田宇原指出,预防地震带来的次生环境灾害,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建立防范环境灾害的长效机制。他认为,危化品生产企业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产装置的防震,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比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高多震地区危化品企业的抗震级别,以预防可能由地震灾害带来的环境灾害。
田宇原介绍说,现在一些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都已经建立了紧急情况下的自动连锁停车系统,发生地震后一般危害不大。但是在一些中小型化工企业,特别是采用硝化、氟化、氯化、重氮化、加氢等高危工艺的精细化工企业,温度、压力的自动控制、紧急泄压装置、紧急停车系统的建立都普遍存在问题,遇到突发事件时,很容易造成环境危害,这类企业更需要提高工艺安全和自动控制水平。
2008年5月20日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