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部分“未来汽油”可能源自CO2

来源:新闻晨报   时间:2008-05-08  浏览:

                               碳资源化研究课题在沪启动技术、成本已不成障碍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转化成汽车燃烧用的“汽油”?这一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的想法,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记者昨天从同济大学碳资这一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的想法,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记者昨天从同济大学碳资源循环技术研究所了解到,一个将二氧化碳资源化的课题研究目前已正式开展。这项研究尝试将地球“温室废气”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加上一些工业余热,便能产生甲酸、甲醇、甲烷等多种可利用的化合物。这一研究成果若投入到大型的工业中使用,有望显著缓解地球的能源危机。
  “温室废气”摇身变宝
  众所周知,人类排放的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使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然而同济大学碳资源循环技术研究所所长金放鸣教授昨天向晨报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幕:在一个密闭的不锈钢容器中放入水,再将二氧化碳注入其中,最后把温度加热至200℃-300℃之后,奇迹很快就出现了。依照实验室条件的不同以及添加的催化剂种类不一,大约在数分钟到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内,甲酸、甲醇或者甲烷便会产生,经过人工提纯,它们便能加工成为各种形态的能源。
  “甲酸能应用于燃料电池,甲醇可作为汽车燃料,而甲烷正是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因此在这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实验中,我们确确实实地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了可利用的‘能源’。”“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机物”课题研究负责人金放鸣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金放鸣说,目前,实验室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机物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障碍,而且能保证投入的二氧化碳中,70%以上都能得到转变。转化得到的产物经过再加工之后,就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能源。
  “天方夜谭”曾遭质疑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是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记者了解到,与金放鸣类似的想法,同样存在于一些国外科学家的脑海中。日前有报道称,美国一家实验所的两名科学家提出一项名为“绿色自由”的实验,即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把它转化为汽油。他们的设想是,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即被吸收;然后再把二氧化碳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后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
  对此,金放鸣认为,这项研究的整个思路与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类似之处。但是,与其让碳酸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再把二氧化碳提取出来,还不如直接在碳酸钾水溶液中进行反应来得直接。
  不过对于不同的科学研究方式,金放鸣表示尊重:“向各种新技术挑战是科学家的使命,目前还不能断定哪一种技术绝对好与坏。”实际上,她自己的课题也曾遭到质疑。记者了解到,去年刚以教育部长江学者身份从日本被特聘回来的金放鸣提出“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这一理念之后,立即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纷纷表示兴趣,并投入了资金支持。然而,很快有不少专家传来了“评估反馈”,不少专家直言不讳:想法是好的,但在大规模应用中,要在仅仅200℃-300℃的环境下,从“惰性”十足的二氧化碳和水中分离出碳和氢,并让它们结合在一起,有点不可思议。
  对于旁人的质疑,金放鸣丝毫未受影响。此后的一系列试验证明,尽管水和二氧化碳都十分稳定,但只要在加热和添加一定催化剂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发生反应,并产生人们预期中的种种化合物。
  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在不少能源转化研究中,转化过程本身要消耗大量能源已经成为一大障碍。那么,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其转化成本会不会成为未来该技术大规模推广的“瓶颈”?
  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一担忧,金放鸣表示,一方面,二氧化碳资源化课题中,能源转化的原材料如二氧化碳、水都是大自然中几乎随手可得的;另一方面,转化过程中所需的200℃-300℃加热环境,正是目前许多发电厂、炼钢厂等企业产生的工业余热的温度,可将这些余热直接拿来利用,因此就成本而言,这一技术比用生物质转化能源等技术具有明显优势。
  “尤其关键的是,在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我们添加的催化剂既可以是一种十分廉价的金属,也可以是那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因此不用担心在未来的大规模推广中,会出现制造成本太高的情况。”金放鸣透露,从目前实验室的反馈结果来看,二氧化碳资源化这一课题的规模化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2008-5-8     新闻晨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