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同济大学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方法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上海要闻   时间:2008-02-26  浏览:

  东海大桥如卧波长龙,承担着繁忙的运输任务。超大跨度的桥梁如何栉风沐雨?由项海帆院士领衔的同济大学桥梁抗风研究团队历时10多年,博采众长并自主创新,“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方法”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填补国际空白,日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我国在大跨度桥梁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世界最大跨度的10座悬索桥中,中国占了5座;在世界跨度最大的10座斜拉桥中,有8座在中国。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同济大学桥梁系主任葛耀君教授介绍,大风吹过桥梁难免发生振动,桥梁抗风已经成为造桥中最主要的安全问题。如同一个“瘦高个”比一个“矮胖子”更容易被风吹倒,大跨度桥梁抗风要求更高,需要领先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至今,“确诊”桥梁为何不能抗风的原因,仍然是国际桥梁界的前沿研究课题。我国的桥梁抗风研究比国外起步晚了二三十年,在自主设计修建南浦大桥、青州闽江大桥等大跨度桥梁时,同样要解决桥梁抗风等问题。
  同济大学桥梁系抗风研究团队,博采“八面来风”,实现了部分创新与超越。依托于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洞试验室开展试验研究,部分理论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如首次提出三维桥梁颤振全模态的分析方法,将桥梁抗风分析从近似分析推进到精确分析阶段;首次发现斜风比正交风更不利的事实,并提出斜风影响下大跨度桥梁抖振的分析方法等。
  创新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包括我国三分之二特大跨度桥梁在内的100多座中外桥梁抗风性能设计与研究中。其中,大部分桥梁经验证安全“放行”;南浦大桥、东海大桥、润扬大桥等少数几座桥梁原设计无法达到抗风要求的,经过加裙板、加风嘴、加稳定板等措施改进后也顺利达标,有力地保障了桥梁安全。
  课题进展过程中,带队教授们将一届又一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引入其中,通过模型试验和实桥分析,让学生们有机会站到理论和实践前沿,水平和眼界得以大大提高。课题组14人次应邀在重大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发表的180多篇论著中,52篇被SCI收录,114篇被EI收录,被引用近800次。
  著名工程抗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总体上项目研究成果代表所涉及研究领域内的我国最高水平,多数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有的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08年2月26日 中国上海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