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艺”研讨会在沪召开 关注文学的焦虑、困境和新生
本报讯 10月13日至15日,“原创·原典·原生态——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艺”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是“北京文艺论坛”的延续,今年已是第五届。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西方文化主流的压力、市场经济的挤压和文化的提升引发的文化危机。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面临三种出路,第一是探求文化创新和原创文化的发展,第二是原典城市文化和传统的有效继承,第三是原生态的文化,大力发展挖掘保护和开发民族的草根文艺。
93岁高龄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徐中玉到会并发言。他说,文学一定要求真务实,现在虽然有很大的转变,但还是说得多做得少。他希望,文学工作者能够不断地将言说深入行动之中,以此来打造文艺的牌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题为《原创的枯竭与向死而生》的发言中谈到,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的文学确实处在非常大的压力中,作家也面临原创的巨大焦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焦虑是历史的常态,“并不是今天才有,只是今天更甚而已”。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为例,他说,在原创的枯竭与焦虑之中反而会写出好的作品。所以,我们不仅要认清现在的形势,也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激发自身的信心。此外,他还认为,阅读的主体并没有变,但是阅读已经死了。“指责我们的作家没有原创力,我们也要问一下自己,我们有没有认真对待过文学?”
文学评论家程德培认为,文学最可怕的是“不死而死”。他说,“我不理解,为什么某些作家的写作速度那么快?”在他看来:“那么多的小说,那么多的诗歌散文,更多的是幼稚的现实主义和世故的非现实主义。”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在以“文学的死亡与蝶化”为主题发言时认为,文学的衰退是其自身的蜕变。“文学是个伟大的幽灵,它到处寻找寄主,第一次它选择了人的身体,用舌头语言展开,而第二次它选择了平面书写,催生了文字文学。如今,它又进入了第三次迁居,寻找新的寄主。”而这个新寄主便是新媒体,包含了网络小说、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朱大可称,文学正在进行一场蝴蝶蜕变,“与其为文学旧茧的死亡而哭泣,倒不如多关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文学”。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鸿生表示,当下文学原创的困境,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能力讲述自己的故事”。他认为,在当下的文学环境中,一些属于中国的原创性形式或因素已经出现,并且得到关注,如当下的手机短信文学。但对这些形式或因素,我们尚未达到能够真正讲述复杂经验,并在语言上对这一经验“赋形”的程度。整个文学的发展,尚在“积累这样的能力”。
《北京文学》社长章德宁则对整个文学的生态环境表示忧虑。在她看来,由作家、批评家、编辑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大环境中,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创作方面,作家自我重复或作家之间互相重复,内容“一窝蜂”,写作手法大同小异等;对文学期刊而言,在市场等因素影响下,也存在面孔相似、缺乏个性等问题。这些状况,使文学难以进行真正创新性的探索。此外,她还说,原创精神不只针对作家,对文学批评家也有同样的要求。他们应对当下文学创作问题及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理性分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
张柠、付瑾、伍嘉冀、曲春景、严搏非、张恬、冯原、孟繁华、蒋原伦、岳永逸、杨小彦、张帆、张未民、刘湲、颜全毅、张念、陈家琪等在研讨会上分别作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