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意见 读一本好的传记比一万本励志垃圾更有效
“成功学”和励志类图书的走俏,究竟是“爱智慧”的回归还是“实用主义”至上?某些经验的传授是否有“投机取巧”之嫌?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认为,大部分成功学图书是文字垃圾,其中不少甚至是复制、粘贴和删节的结果。“那些句子貌似正确,其实都是陈词滥调,当然它们也看不死人,跟吃市场上的保健药差不多,但由于需求量大,所以是书商谋取暴利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周国平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曾表示:“青年人读励志类图书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现在品质较差的书里面就有一些励志类图书”,“对这些书的总体倾向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它和我们当前的教育配合起来,刺激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把‘成功’看成最高目标。”
“青年人选择励志书无疑折射了学校教育的失败。励志的主要程序应该在教室里完成,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只能令人丧气,所以就只好跑到书店里充电了。”朱大可不认为这些读物有什么价值,“除非有值得信任的书评家向你推荐。当然,坚守独立立场的书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朱大可建议青年人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个人传记,包括传记体小说,其中的成长历程和个人成就就是最好的励志样板。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为主要原型的传记体小说。“我在初中时读的,对我精神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我是在克利斯朵夫的指引下度过青春期的。这个经验,我愿跟所有的青年朋友一同分享”,“读一本好的传记,比读一万本励志垃圾都更有效。”
2007-08-27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