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高考三十周年·我的大学”大型直播对话同济常务副校长

来源:新闻晚报    时间:2007-06-14  浏览:

  他当了整整9年的气压工,恢复高考后成为同济第一号博士,现在是常务副校长……昨天中午,由本报和上海电台发起,联合东方网、《中文自修》杂志、东方少儿频道推出的大型直播活动走进同济大学,对话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

  【人物故事】
  从气压工到同济001号博士

  1977年,李永盛进入同济。此前,他已经做了整整9年的气压工。
  回忆那段工人经历,李永盛表示,可能现在的学生都没听说过“气压工”这个工种。1968年自己进入上海隧道公司工作,当时的施工需要用大气压维护长江水渗漏,包括他在内的一批“新鲜血液”,经过体检后就成了井下工人。
  1977年后,李永盛就再也没离开过同济校园。“当时被选派到同济大学,也是因为我的工作是搞隧道的。本来以为学三四年后就回去,但又有了读硕士的机会,接着又有考博士的机会,就这样一直读了八年。”
  李永盛的博士文凭是同济大学文革以后颁发的001号。上个月校庆前,同济校史纪念馆四处查找001号的博士证书,李永盛回家一看,竟然就是自己,于是把这个证书捐给了校史馆。
  对于高考制度恢复,李永盛感慨:幸亏有这样的决策,才不致使大批优秀人才埋没,包括自己在内的那一代人,都是这个决策的受益者。

  【谈同济人形象】
  低调踏实,又有真才实学

  主持人:您眼中的同济精神是怎样的?
  李永盛:校庆前,温家宝总理来访时说,在座的学生做出的业绩应该比你们的前人更好。对于同济人,我觉得他必须胸襟要宽广,以对社会社稷的责任感来决定自己的选择,有很多老师毅然决然支援非洲,还有一些学生支援西藏。
  其次,还必须掌握很扎实的本领,否则你造的楼房是要塌的。我觉得同济是名副其实的同舟共济,这是一种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抱成团。同济人首先应该有非常宽广的胸襟,其次要踏实,最后要有团结精神。
  学生:但是外面社会上有一些人会说同济人比较呆板,复旦或交大的学生要更活跃,他们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比同济学生表现得更好一点。
  李永盛:同济人的形象是踏实、低调,又有真才实学,但是现在我们还要加一条,就是善于沟通,善于融入社会,能够主动表现自己就更完美了。有一个系主任认为他们学院已经把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训练目标。总之,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谈大学排名】
  走综合性的道路,排序会好一点

  学生:在多项大学排名榜上,同济在全国的排名只有20多名,能不能使我们的排名更前一点?其实我认为我们学校的排名没那么低,因为学校里有很多数一数二的强力课程,我想听一下李校长的看法。
  李永盛:同济要恢复昔日的辉煌。一个学科的建设,或者是一个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远的任务,且变化速度较快。
  从另外一点来说,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同济大学有很强的优势学科,土木、城市规划、环境建筑、交通道路、桥梁……但大家把教育部学科布局的目录全部打开,就会看到里面还有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基因细胞、社会文史哲……我们会发现,我们学校的构架是不完整的、偏离的。
  我们还要走综合性的道路,孜孜不倦地再埋头苦干一段时间,我们的排序会好一点。
  学生:同济在以后的发展中会不会迷失自己?
  李永盛: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历史。同济在历史上对自己的发展轨迹探究不多,可能是因为抗战期间几次迁校的缘故,比如当时放着很多档案的船沉了,1937年前的资料一点残余都没有。万钢校长在校庆庆典上的报告最后一句话是“江西赣州刻的同济两个字还在,刻字的人已经无法追踪了,但是同济的精神还在!”当时我们非常感慨,我们从山洞石洞上面找到我们的历史。
  学生:同济以工科见长,人文学院发展将是怎样的?
  李永盛:一个学校育人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环境,所以,我们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肯定要全面发展,哪怕再艰苦我们也要这么做。
  关于发展的问题,同济将尽量把有限资金投在刀口上。这一点要保持传统的优秀学科,要保持同济大学的原有特色。
  对比较弱势的学科,我们仍然会给它机会。学科之间的交叉是很好的催化剂,比如说我们的桥梁设计够厉害,但以往一直是用较呆板的制作方式,现在文科可以提供很好的包装,比如三维设计。因此,要促进综合性或其他学科的发展。

  【谈培养学生】
  大学生的本质任务是学习

  学生:有个几乎是所有大学生都感到困扰的问题:怎样处理好培养能力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呢?
  李永盛:我觉得学生的本质任务还是学习,要学本专业的知识,千万不能丢弃的。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时段的事。校园不是呆板的,我们要锻炼自己,也就是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但是学习业务知识是必须要花力气的,没有一门科学是不花力气就能学到的。有余力,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如果没余力,学习成绩可能有所下降的话,就有必要调整一下。
  关键一点是,自己对学习和生活要有明确规划。我希望大家走自己的路,看清自己的道路,不为他人所动,不要跟风,按照自己的方式。有一点,你们不要忘了———你是在学校读书,如果学习方面没搞好,其他能力再强,以后也是要补偿的。
  总之,我们生逢盛世,全社会都在关注我们的高等教育。我们是当事人,应该珍惜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事业搞好,共同努力,一起把同济大学办好。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