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举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
“过去20多年来,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已为世人所瞩目,并继续被世界看好。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未来中国在继续保持经济奇迹的同时,能否再造一个环境奇迹?”昨天在同济大学举行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专家们指出,中国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创新,创造环境奇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奇迹是一种“需要”
创造环境奇迹,对中国来说,是一种“需要”。
专家指出,今天的世界,已从人造资本的稀缺,进入到自然资本稀缺的时代。以前那种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本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落伍。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大量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得到“充足”的国内自然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得到国外宽裕的自然资本的支持。
“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一个三岔路口。”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指出,有三种发展模式可供选择。A模式:GDP翻番,资源同比例消耗或更高比例消耗;B模式:GDP翻番,资源消耗不增长;C模式:资源消耗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仔细思考,A模式不可能,B模式太理想,眼前的现实要求我国选择C模式,即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指出,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正处于“历史转折期”。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是可喜的变化。但问题也需正视:去年“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仅下降1.2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降反升。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
技术创新“变废为宝”
中国如何创造环境奇迹?技术创新是一条重要路径。
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指出,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保护环境势必制约了经济发展。事实上,环境科学也能促进经济发展;不少国家的实践证明,环境工业同样可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协调两者发展。
专家指出,把原本“自然资源—原材料—产品—消费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变为循环经济,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无疑是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我们的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作了许多探索,把废弃物、排放物等垃圾变为新资源。如华东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将可乐瓶、聚酯废料等作为原料,运用高新技术分离、纯化后,生产出耐腐蚀树脂材料,用于制造化工生产设备酸碱贮槽、废水处理容器、各种工业管道等,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又如,同济大学专家参与研发的“超越”燃料电池汽车,探索清洁的氢能源技术——“电电混合”降低能耗更省钱。目前“喝油”汽车运行100公里约需要10升汽油,价值42元;而燃料电池车只需1公斤价值15元左右的氢气,能耗是国外同类产品一半。与此同时,这种汽车所采用的燃料氢气全部由工业副产品——焦炉气纯化而成,变废为宝。
观念更新为环境造福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举例,如果把中国所有的电灯泡换掉,就可节能50%以上。这听起来十分简单,不到5年时间就可完成,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很多时候,需要人们更新观念。”
为了让汽车节能,人们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专家指出,“如果我们更新观念和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会比技术创新产生更大的节能功效。”一定要有自备车才能出行吗?我们开上几百公斤的豪华汽车,开几分钟的路,买一两元钱的东西,值得吗?用地铁来代替自备车,用公交车来代替小轿车,这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还有,城市规划设计如果变一变,通过设计自行车道,开出社区巴士等途径,让居住区、休闲区、工作区之间的公共交通更便捷,会比改造汽车更节约资源。
再如,一般企业生产了复印机卖给客户后,就算完成了使命,最多承诺两三年保修期。但是,国外有的复印机生产企业,却回收客户丢弃的旧复印机,给它“第二次生命”——或者对旧机器进行检修;或者对旧机器进行升级换代;或者把零部件抛光修理后,再放到流水线上,按照国际认证的质量标准生产并重新出售,这种“再生机”比一般复印机便宜一些,质量却并不逊色,还更加节约资源、降低能耗。
《解放日报》 (2007年05月19日 第03版) 本报记者 徐敏 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