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后汽车会是什么样子?昨天在同济大学颁奖的“中国大学生汽车创意设计大赛”提供了多种答案。以“百年·畅想;启智·创意”为主题的本次设计大赛吸引了清华、复旦、同济等20多所知名大学的近200名学生参赛,共收到150余份设计方案。学生们大胆地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汽车的畅想。
氢气成为动力宠儿
不少参赛同学在汽车动力来源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氢气因其具有清洁、安全、高效等诸多优点而成为参赛选手的新宠。获得本届大赛“车用新技术设计”三等奖、由同济大学陈专等人开发的“梦想号”汽车模型,利用有电解水功能的小型燃料电池电堆,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量,以电解出来的氢气为燃料,氧气作为氧化剂发电,驱动电机转动,从而推进小车行走。虽然“梦想号”仍处于雏形,但专家表示,其动力来源仅仅是太阳能和纯净水,“这一动力模式代表着新一代汽车动力来源的发展方向。”
此外,核能、乙醇等动力来源在众多参赛选手的设计方案中也有广泛地运用。
目光投向地球生态
参赛选手将眼光投向了100年后的地球生态,力求使汽车的创新设计能更符合100年后地球的自然环境。考虑到100年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缩小。超过一半的获奖作品都突破了地面行驶的传统,发展为两栖、三栖汽车,展示了同学们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设计的“工业怪兽”是一种智能的交通工具,不但能在地面上行驶,也能在天上飞、水上游。西安交通大学的“全方位车”甚至可以在水中潜行,应对岛屿等各种险恶地形。
仿生元素融入设计
参赛同学畅想100年后的汽车样式,纷纷在外形设计方面下了一番功夫。获奖作品中不乏将仿生学元素融入汽车设计的案例。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设计的“Final Revolution Concept Car”采用了“鱼形造型”,有效减小了汽车行进中的风阻,车体较为宽大,视野开阔,车身的折叠结构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中车体的受冲击程度。吉林艺术学院姜海宇的作品“城市精灵”则以昆虫和鸟为蓝本,车体两侧的轮胎可以自由伸缩,具有鸟的灵活和昆虫的轻巧,能根据不同路面情况进行自由组合,提高了汽车适应不同路面的能力。
一等奖得主、北京理工大学李鑫同学说:“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科技和艺术的统一体,融合了简约的造型、人性化的设计以及创新的理念”。(作者:赵博;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