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同济细算节约帐

来源:新华纵横   时间:2007-03-27  浏览:
 

  新华社XHTV上海专电(记者:邓若楠、岑志连  编辑:董劭):使用节能灯具,改造浴室供热系统,设计融入环保理念。(我们1年仅余热回收一项,1年节省(燃油费)10万元以上。)创建节约型校园,提高学生素质。(一个是培养人才,另一个是形成节约型校园的氛围。)敬请关注《新华纵横》--《同济细算节约帐》。 

  主持人:校园使用节能灯具,全年节电4.5万多度;改造浴室供热系统,一年省油2.1万多公斤;建筑设计融入环保理念……,这一系列节约的举动1年就节省开支1200余万元。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同济大学。 

  解说:宋学行,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学生,不过,他在校内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校园节能督察队成员。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学生 宋学行:学校节能督察队总共有14个人,其中有7个队员还有7个志愿者,(平常都会有些什么样的活动?)我们平时的活动都是比较细的,具体到各个宿舍楼、还有教学楼、就是还有办公楼去查看一下有没有水电浪费的情况。 

  解说:2003年,同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创建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2004年,学校专门成立了节能管理委员会,设立了能源管理办公室,制定有针对性的各项节能制度,并在校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出了“节水节电周”、“节粮周”、“绿色环保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来提高师生节约能源的认同感。2005年,成立上海市首个由学生自己组建的“校园节能督察队”也是举措之一。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学生  宋学行:我参观了一下,感觉那些(节能)处理的设施,感触蛮深的,没想到用那么先进的措施来回收热(能)、把(废)水处理掉。那儿还有个湿地,湿地一年能节约十多万吨水,就省了买水去补充了。 

  解说:宋学行所说的节能设施,是同济大学在创建节约型校园过程中,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在校园中改建或新建的一系列节能项目。 

  同济大学副校长  陈小龙:应该说现在目前差不多,技术上面社会上用于建筑方面节能的这种技术,我们差不多都已经用上去了,我们在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间主要的理念,一个是培养人,一个是形成节约型校园的一个氛围,还有在管理上面要有所突破。 

  解说:学生浴室是学校用水、用电大户,同济大学除采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外,还率先在全国高校推行“中水回用”技术,大大节省了水电燃油开支。所谓“中水”是指处理后达到回用标准的生活污水。在同济大学学生浴室内,记者看到刚流出来的带有余热的洗浴废水,被导入热交换池通过热传效应,管内净水温度在原温基础上提高了3到5摄氏度。 

  同济大学能源管理中心主任  胡承益:我们看余热回用1年节能的,折合到柴油,大概是,这部分它加热以后,1年节省(燃油费)10万元以上,我这个锅炉就不要充热,这个是一个。第二个在夏天或春夏季的时候,放假的时候,太阳能,我们学生在洗澡我们这个锅炉就不要补热。余热投资大概就四万元左右,不要一年,几个月就收回投资了。这个还是蛮客观的。 

  解说:沿着学生浴室旁的管道及设备,记者看到洗浴  废水从热交换池流出后,进入了污水处理站。废水经过生  物膜技术处理后,用于校内半水生绿化植物灌溉,植物吸  收完污水“负营养”成分后,再净化变为清澈的水,释放  到校内观景池塘,如此循环,1年下来可节约10万吨自来水。 

  同济大学副校长  陈小龙:目前我们已经在做的(项目)大概有十二三项,接下来还会陆续,还会再出台一些。

  解说:一般来说,空调系统的能耗往往占到建筑日常能耗的50%以上。在同济大学新改建的大礼堂项目中,记者发现,这座建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亚洲最大跨度的建筑,在整体结构不改变的前提下,利用同济在全国高校中首推的“地源新风”原理实现了明显节能效果。“地源新风”同样利用热传递原理,在大礼堂旁边地下5米处,人工挖出一道数十米长,用以采风的地下道,地下道一端与外界相通,一端与空调系统相连,地面5米以下温度为十三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外界空气通过地下道经热传递后,再送入空调进行适度降温或者升温,大大节省了空调运行费用,比传统空调系统节能20%。 

  同济大学副校长 陈小龙:我们大概整个2006年我们比年初预算的能耗经费节约将近20%,也就是实的数字将近一千二百万。相比2005年,2006年整个学校能耗  和2005年基本持平。为什么说节约20%,因为按照我们几个校区叠加起来以后,它应该是20%的递增,那么我们把递增约制了,实际上就是等于是节约的意思。 

  解说:学校不仅想办法对老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在新建的各式建筑中,也把节能放在首要位置。这座正在建设的文远楼,采用“地源热泵技术”,通过在地下埋管的方式,利用土壤进行降温、保暖。中法中心大楼采用耐腐蚀性能超强的耐候钢板和30公分厚的挤塑板,增强建筑外墙保温能力。教学科研综合楼又采用了“冰蓄冷系统”,降低空调的运行能耗,这一系统预计比传统空调节能50%。据介绍,这些技术大多都是国内外的成熟科技。同济大学此次的创新,主要在应用方面。而应用,则要建立在节约意识的基础上。 

  同济大学副校长  陈小龙:比如说我们效益最明显的余热回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我们在国外的参观中间偶尔学到了,我们就用上去了,但是国内我到现在还没有听说,哪个项目在用,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技术,但这是应用方面的问题。 

     效益,学校则更看重的是学生们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能培养起节约的意识。 

    同济大学能源管理中心主任  胡承益:中水,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一个是经济,但另外一个我们还考虑社会效益,另外一个教育,学生可以看,你看我们都装在外面的天然的室外的一个实验室一样,学生有时候就可以来看一看,我们好多仪器仪表都装在外面,可以看,在线检测的都是。 

    解说:记者了解到,自学校提出创建节约型校园的目标后,学生中间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节约是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宋学行:当初像我那时候,灯(不关)有时候很浪费。现在人如果稍微离开,我电脑或者待机或者关掉,时间短待机、时间长就把电脑关了。像我宿舍同学如果他不关的话我都会提醒他的。自己感觉浪费根本没那个必要的,节约一点对自己有利,对国家都有利的。 

    解说:节约从小事做起,眼下节能节电节水在同济大学中已蔚然成风。采访中许多同学告诉记者,原来宿舍里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刷牙、洗衣服等都是“长流水”。而现在,“长流水”现象几乎在宿舍楼中消失了。 

    同济大学副校长  陈小龙:水费,我们大概连续3年在下降。前面第一年(2004年)下降是很微量的,但第二年到2006年结算我们水费的下降已经达到每年平均在10%左右,5%到10%之间。这个应该说不容易,学校规模在扩大,但总的水费在下降。全校的师生对环境保护(节约)的意识提高了,这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说: 几年来,同济大学师生对节能的认识和行动让副校长陈小龙很是感动和欣慰。 

    同济大学副校长 陈小龙:有一件事情我非常感动,我们有一个学生,督导队的成员,他在去年的(2006年)暑假他发现我们一个物理实验室晚上看见它的空调还开着,他就是到处找(人),因为晚上门都关了,还是没找到。第二天他一早起来又去找,一直等到实验室的老师来了开了门以后,他就问为什么这个空调是开着的,后来才了解到,因为实验室要求全天保温,因为功能需要才开着,所以说明学生对这一块非常关心。 

    主持人:创建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见微知著,高校培养的人才,都将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同济大学把节约落在了实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群莘莘学子也必将这种节约的意识带到工作、社会当中。感谢收看《新华纵横》,明天见!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