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流出的洗澡水“温暖着”铜制盘管,而铜制盘管里的自来水则在加温后进入学生浴室。日前,同济大学在第一学生浴室旁增设了热交换池,利用洗浴废水的剩余热能,来加热自来水,一年可以节约燃油费用十几万元人民币。
其实,同济大学第一学生浴室在节能上大有文章。能源管理中心主任胡承益介绍说,浴室采用太阳能智能集中供热系统,系统建在锅炉房与浴室屋顶,使20吨的水温度稳定在30℃左右,一年节油21750公斤,节约十几万元。此外,洗澡水中水回用项目也建在第一学生浴室旁,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进行水处理,处理之后的水用于绿化灌溉以及给学校池塘补水,每年可节约费用30多万元。几项加起来,一个学生浴室每年就可以节约能源价值50多万元。
近几年,同济大学大力倡导“创建节约型校园”,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探索节能的新途径。校园大草坪采用各种节能灯具,同普通灯具相比,节能20%左右。校园内路灯基本使用校内开发的路灯节能器,被设定为每天开启5小时,后半夜部分路灯自动关闭,每天可以节约原来一半的用电量,一年节约用电45000多度。
作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国家级重要研发基地,同济大学在建筑节能方面成果显著,整个校园成为一个实现节能新技术的试验田。建于1953年的文远楼目前正在被改造成为一座生态建筑,外墙面采用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屋顶将采用无土种植草皮技术实施绿化,利用土壤来进行降温、保暖……大礼堂改造采用了“地源新风”技术,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地下5米以下温度为13℃,冬暖夏凉,从地下采风送入空调,大大节省空调运行费用;正在建设中的教学科研综合楼更体现了该校有关学科的综合优势,包括冰蓄冷系统、中庭通风系统、竖向新风排风系统、座椅送风方式的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等。
这些新技术的利用也给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带来许多启发。现在,同济大学不少教师都积极承担、参与各种节约型科研项目,在建筑节能、清洁能源、节能汽车等方面进行调研,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这么说,现有的节能新技术在同济校园基本都采用了,而且我们还研发出一些新技术。从经济效益上讲,一年能节约1200万元。”同济大学副校长陈小龙对记者强调,“这决不仅仅是简单的校园节约行为,更重要的是,学校在直观地传播一种节约理念,启发同济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牢固树立并努力实践节能创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