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年俗正渐行渐远《信息日报》2006-02-09
来源:
时间:2006-02-13 浏览:
变迁中的草根文化
有人说,在中国,春节是最具草根娱乐性的节日,因为它参与的人最多,其民间姿态最彻底。每年这个时候,普通百姓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做一次彻底的狂欢,祈祷来年好运。
过完春节长假上班后,人家相互之间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春节怎么过的?回答无非是几种:看晚会、泡网络、走亲戚、购衣物等等。春节,将当下人们真实的文化生活状态凸显出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春节,这个似乎自古以来就已自成特色的文化体系已经渐渐发生了质变,一些流淌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文化印象已经渐行渐远……
怀旧者:
缺少传统活动的春节味道不浓郁
记者在采访了数位人后发现,大多数人对儿时敲锣打鼓舞金狮的场面颇为怀念。“现在群众自发的滚龙、舞狮娱乐活动太少了,没有外出旅游的人们只有守在家中,打打牌,或看电视,或睡懒觉。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体现人们精神生活的春节仪式性活动却没有丰富起来。”工程监理师梅帆这样告诉记者。梅帆是进贤人,在南昌工作了10年。他说他每年都会以游子的心态回到家乡,与父母团聚,尽管老家离南昌并不远,但亲友们相见,一番恭喜祝福之后,也就吃一顿饭了事。每过完年后,他的内心总觉得空荡荡的。
专家:
春节文化仪式正慢慢流失
文化观察者、同济大学文艺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渔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现在是春节文化仪式的断裂期。过去,人们过春节时会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仪式,比如滚龙、舞狮等,现在虽然部分仍有保留,但有一部分文化仪式却在消失,目前就处在旧的民俗在消失而新民俗却没有建立的尴尬期。这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慢慢流失。许多人盲目地认为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误以为西方的文化都是先进的,所以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实际上,经济需要多元化,文化更需要多元化,多元的文化才可能保证世界丰富多彩。
他具体分析有三方面的原因:一、由于现代生活的巨变,一些了解传统过年习俗的人,觉得老式春节的过法已经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传统的东西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使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的年俗文化根本无从知晓;三、一些人持以颠覆为乐的后现代主义,盲目跟从西方文化仪式如圣诞节等,有一种自我文化歧视心理。
年轻人:
到酒吧品尝春节味道
在南昌市某刊编辑部任职的小郭告诉记者,今年的酒吧、音乐吧生意很红火,初三以后需要预订才有位子,在里面玩的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小郭说春节期间,自己在里面泡过三四次,但美中不足的是,酒吧并未像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一样将场地装扮一新。从在里面玩的年轻人的姿态可以很容易看出来,他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漫不经心。
学者:
传统过年增添了新内容
民俗学者、《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余悦认为,春节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眼下正经历两种状态,一是消解。比如祭灶王爷,相较以前大大减少了,大多数人过年不再举行这种仪式;二是变异。就是过年的方式方法变了,比如拜年,依然保留着,原先的拜年方法主要是上门拜年,而现在,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电话、短信、网上拜年都成为大家选择的方式。
北京春节期间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有41%的人选择发短信拜年,36%的人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人选择传统的上门方式拜年,还有5%的被访者选择网络邮件或其他方式拜年。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余悦认为,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传统的过年方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在外打工的人回家团聚,城里的人到郊区过年等。这两年,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也已成为人们过年的一种形式。年轻人泡酒吧、网吧,也不失为一种新形式。
声音:
我们正在创新年俗文化
余悦指出,年其实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传统的过年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阖家团聚、享受农闲;第二是吃、喝、玩、乐,吃饺子、放鞭炮、舞龙耍狮、踩高跷跑旱船、逛庙会等等;第三即除旧迎新,一年一岁,总将新桃换旧符。但春节其实是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节日,说古老,是因为它有2000多年的传统,说年轻,是因为这个名称源自一百多年前,当时中国有四大传统节日,夏历初一开始的十几天年庆活动被称为春节,之后一直沿用。余悦说,从春节命名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过年其实也是在不断丰富与变化的过程中,现在的春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某些仪式性活动做出继承或摒弃的选择,属正常的现象。我们正在创新年俗文化,但我们的进度实在太慢了。
对此,王晓渔“支招”新年俗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春晚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个新年俗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创新的方法其实有很多,比如网络春晚、新年书市活动,商家推出乡村游、民俗游、文化游等,商机与民俗相结合。总之,通过建设和创新,就能找到新的年俗文化,并可能长久传承下去。”春节,是老百姓一年一度自我增加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日子,它是中国人自发创造出的自我凝聚文化,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这里面的内容发扬光大。(本报记者花海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