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年度报告(2025-2026)》启动会暨中德关系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来源:德国研究中心
时间:2025-11-19 浏览:
11月14日,《中德关系年度报告(2025-2026)》启动会暨中德关系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办,40余位专家学者及师生围绕中德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开深入研讨。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围绕当前中德关系走向作主旨报告。他表示,尽管当前对于中德关系的预期偏于悲观,但中德关系的基本盘与内生动力依然稳固,前景可期。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德关系年度报告》发起人伍慧萍教授阐述了推出中德关系年度报告的初衷,并介绍了《中德关系年度报告(2025-2026)》的规划框架与基本设想。
专题研讨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聚焦“政治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德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杨解朴分析了2025年中德政治关系走向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德国研究项目主任孟虹探讨了德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特点及其对华关系的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所执行所长胡春春剖析了中国在德国安全话语中的角色嬗变过程。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浅析了德国在欧盟安全与防务发展中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闫瑾分析了德国与台湾关系发展新动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枭探讨了德国在东南亚的战略转向与对华关系的再平衡。
第二单元聚焦“经贸与科技”。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中欧产业集群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战略层面的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忻华分析了中美竞争背景下欧洲对华地缘经济竞争意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国经贸研究中心主任史世伟探讨了德国促进“中国能力”的举措对中德科技创新合作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王婀娜分析了德国人工智能发展、伦理与治理。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院长寇蔻探讨了德国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与国际产业竞争。
第三单元聚焦“全球治理、教育与人文交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泮伟江介绍了其历时十年翻译完成的卢曼著作《社会的社会》。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于宏源探讨了战略分化背景下德国气候治理政策与中德合作。四川外国语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艋比较了中德政府气候治理话语中的策略性叙事。外交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系主任熊炜在分析新的动荡变革期与中德地方合作时指出,中德关系的变化是结构性的长期趋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陈壮鹰从安世半导体风波审视中德互信重塑。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吴江分析了德国新政府的对外文化和教育政策,指出中德人文交流应重视其战略属性。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卫东回顾了德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回应。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陈婉玉探讨了中德地方与城市合作的“新务实主义”。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研讨会为新一辑《中德关系年度报告》的编撰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与会专家的深度见解为理解中德关系的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将推动相关研究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