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AI+创新实践能力大赛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5-09-25  浏览:

9月20日至21日,由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三亚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AI+创新实践能力大赛总决赛在海南三亚举行。作为我国市政环境学科最大规模的赛事之一,本届赛事于2025年6月正式启动,以“智汇未来之城:AI赋能市政环境绿色革新”为主题,在原有本科赛道基础上,结合产业一线需求和三亚国际化定位,首次增设产业赛道与国际赛道,构建“学—产—研—政—国际化”协同推进的组织模式,聚焦国家“双碳”目标与智慧水务行业前沿,推动AI与市政环境深度融合。此次大赛规模创下历届之最,实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共有140所院校的2511名本科生、183名研究生以及多支国际队伍踊跃参赛。

三亚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三亚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海南雨帆乳业有限公司、上海宝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相关负责人等出席颁奖仪式。

作为大赛主办方之一,同济大学凭借其在市政环境领域的深厚积淀,通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创新创业学院在赛事策划、赛题设计和赛事组织等方面协同合作,为赛事注入了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创新创业学院将竞赛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则凭借其在市政环境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大赛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最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团队凭借出色的综合实力和认真的全程准备,在本届大赛中荣获本科赛道团体特等奖1项、产业赛道团体二等奖1项、国际赛道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不仅保持了既往优势,还在新的赛道中取得了突破。

其中,由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王怡清和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时泉和徐子涵组成的“轮当面队”以“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循环、环境友好”为理念,提出了包括原水碳源分流与梯级利用、强化生物选择、C、N、P协同回收和AI智慧化调控等创新优化,在原上海安亭污水处理厂基础上设计了一座面向未来的低碳资源化污水处理厂,相较于原厂年碳排放量降低约60%,成功实现了节能降碳与资源再生的双重目标,为实现污水处理厂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与示范样板。 

由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武姿瑞、郭骞,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万千千,化学专业本科生石培辰,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专业本科生马诚骏,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杨浩生、王星博和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李惠平组成的“同济智水AI团队”以“微生物感知、智能识别、场景应用、绿色发展”为理念,基于标准化图像采集与数据库建设、深度学习驱动的虫脸识别模型、活性与数量综合表征方法以及场景化应用模型开发等系统创新,设计了一套基于“虫脸识别”的活性污泥微生物智能镜检系统,实现了对污泥典型微生物的高精度自动分类,并在污泥膨胀早期预警等应用场景中展现出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济学子在大赛中的出色表现,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市政环境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创新创业学院将实践教育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理念。目前,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AI+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已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的重要桥梁。各参与高校通过强化AI技术与环境工程的融合能力,为培养更多交叉融合型环境类人才探索有效路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环境学科的进一步融合,这一赛事有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输送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