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至18日,由同济大学医学院联合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衰老相关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同济大学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纳米催化医学前沿研究基地、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干细胞研究中心、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干细胞与重大疾病”学术会议举行。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共同探讨干细胞治疗与重大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

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发表致辞,表达了对干细胞研究领域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他表示,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在重大疾病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帕金森病到骨关节炎,从肿瘤到心血管疾病,干细胞技术为传统医学难以攻克的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干细胞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需要材料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等多领域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才能攻克技术难题,推动干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
南京大学医学院顾宁院士回顾了自己20年前首次接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经历。他表示,20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只有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才能真正造福患者。干细胞与医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跨学科合作,希望更多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参与到这一领域中来,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干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施剑林院士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性。他表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及治疗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干细胞治疗发展的关键。基础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而临床反馈又能反过来指导基础研究的方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呼吁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教授回顾了学院在干细胞与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的十余载探索历程。他表示,同济大学医学院在过去十余年致力于干细胞与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这一领域,努力在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争取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4月17日上午的脑疾病专场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张杰教授介绍了石墨烯远红外辐射对阿尔茨海默病及抑郁的作用机制。莫玮教授探讨了小胶质细胞感知Aβ硬度的新机制。徐春教授分享了海马-前额叶皮层回路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潜力。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脑疾病的理解,也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肿瘤专场同样精彩纷呈。吕志民教授阐述了肿瘤代谢重编程与免疫逃逸的关系。葛亮教授揭示了KRAS诱导的非典型自噬现象。陈飞研究员则探讨了转录机器在干细胞分化中的命运选择。这些前沿研究成果展示了肿瘤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突破。
脑疾病专场,许琪教授分享了患者自体干细胞-类器官模型结合AI技术,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致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创新模式。柴人杰教授团队建立了内耳基因治疗系统,系统性拓展和优化了目前基因治疗临床应用。王昌河教授阐释了多巴胺神经递质在大脑中的双重角色,为理解神经精神疾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郭保霖教授从环路的角度解析孤独症等多种疾病的共同关键机制,为理解社交障碍的病理机制及开发潜在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干细胞专场聚焦于干细胞治疗的具体应用。陈跃军教授详细介绍了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方法。彭勃教授报告了小胶质细胞的“生老病死”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实例。熊曼教授则分享了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替代治疗的环路重建策略。
最后,学科交叉专场更是将会议推向高潮。李亚东研究员探讨了激活下丘脑增强的新生神经元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和情感功能的恢复作用。朱融融教授展示了生物材料调控干细胞命运与神经再生修复的最新进展。雷柏英教授则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曾健雄教授团队揭示了寨卡病毒等环境风险诱发神经发育障碍的机制。夏骁寰教授分享了神经干细胞外泌体和仿生纳米材料在阿尔茨海默病干预中展现出良好的神经损伤修复潜力。这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4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教授探讨了神经环路焦虑、恐惧情绪与攻击行为的调控,并解析睡眠对情绪的影响机制。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Simone DiGiovanni教授探讨了肌梭中一类特殊的巨噬细胞,其具备类似神经元的功能,可调控肌肉收缩与运动,并揭示其潜在机制及对生理与疾病的广泛影响。丁兆平教授则分享了干细胞治疗介导的心脏再生研究。来自清华大学的郑撼球教授分享了靶向MALT1的双重功能可增强免疫疗法,强调了肿瘤间质与癌细胞相互作用在癌症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最后,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高绍荣院士团队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如组蛋白修饰)在早期胚胎发育中起关键作用,而新型多能干细胞系为人造胚胎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在下午举行的青年专场上,吴广付教授、金佳丽研究员、林哲伊博士、闫宇阳博士和陈玉平教授分别就脑机接口、营养应激与细胞命运、干细胞来源心脏生物起搏器的应用、脊髓损伤中的神经免疫交互机制、DNA损伤应答及肿瘤化疗耐受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