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齐心守‘沪’,我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设计创意学院教职工抗疫日记

来源:校工会   时间:2022-05-24  浏览:

今年3月学校从闭环管理到准封闭状态和封闭状态管理以来,设计创意学院严格按照学校疫情防控要求开展各项工作,院党委书记范圣玺、院长胡飞、党委副书记王晓庆,带领辅导员们坚守在学院,学生工作团队、行政管理和教学团队的多位老师轮流进校、进院,接力加强保障力量。

期间,居家办公的教职工一方面采用线上教学、线上会议等方式,共同保障学院抗疫、教学、招生、科研等各方面工作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他们积极行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舍小家顾大家”,与校内师生合力守“沪”,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无论身处校内还是校外,学院教职工积极践行同济精神,以大局为重,不辞辛劳,甘愿奉献。他们当中,既有与学生同甘苦的辅导员,也有保障后勤和教学的行政管理人员,更有肩负教学与科研重任的教师和学者。

疫情笔记

朱盛秀:

学校封控管理开始不久,我被派至西北一楼作为驻楼辅导员。整个楼内有来自5个学院的800多名学生。社区管理无小事,尤其在疫情的当下。每一天都是与时间赛跑的一天,每一天都无比充实而感动,我看到,核酸检测井然有序,志愿者群一呼百应,党员积极分子迅速集结,领餐送饭有条不紊,同学们积极配合、互帮互助……虽然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但我却在学生社区楼内看到了生活的温情,看到了并肩作战的决心。

让我们携手勇敢面对这场抗疫硬仗,同舟共济,共盼春归,相信疫情过去,这段经历也将成为我们珍贵的回忆。

张洪源:

自3月9日,已在校50多天,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外,突然又增加了三餐配发、核酸检测、志愿者协调、楼宇消杀、垃圾清运、学生紧急就医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恨不得自己是个可持续工作的永动机。所有楼内工作不仅是体力上,更是精神和毅力上的考验。后来进入管控期的短暂几天,我们扩大了志愿者队伍,这才稍稍松了松劲。比如发餐,封控期的近一个月,平均每日每餐要送200多份饭,从一开始的每餐1个半小时,不断调整机制,缩短到了30分钟内精准配送到各寝室门口。

每天不止12个小时的线下工作,包括物资搬运、分发,冷静去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应急工作,将我们的信心同时传递给每一位和我们相互支撑、同甘共苦的同学们,这些是驻楼辅导员的日常。每天最开心的事,是疫情正在好转,大家相安无事。每当听到同学朋友们的一句句“感谢”,还有志愿者学生在群内回复的“xx层发完,无误!”,楼宇骨干们的一句“放心,我们一起扛!”,我就更加坚信,每个人的付出和希望,都在让这里慢慢变好!

王璐:

4月初开始,我加入了全校学生就医小组。问卷统计需求、核实是否有药、制定就医班车、多方打听对接校外医院配药、药品转运、校外就医安置……这是我和其他两位老师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在校学生2万余人,即使是1%的需求,平均每天收到就医用药需求都有200余份,另外还要协调封控楼宇的就医申请等等。截至目前,仅配药申请就有2407份问卷,这一份份问卷背后就是一个个学生最基本的渴望,所以务必又快又准确地完成。同学们的一句句感谢,让我觉得背后再多的辛苦也很值得。

由于两位辅导员同事相继进入楼宇分管楼内工作,学院的学生工作更多的由我来主要承担,日常工作确实已让我焦头烂额,但这样的特殊时期,总有人要多做一点。在这近60天里,年轻的我们有很多艰难时刻,心疼学生、不被理解、崩溃大哭,各种难言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但是肩上有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擦干泪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2003年SARS蔓延的时候我们是被保护着的“90后”的孩子,而在19年后的今天,换“90后”的我们去守护“小家”与“大家”。在这场疫情中,你我皆是平凡人,但总要有人再多做一点,让这个社会更好一点。愿我们再多一份坚持、多一份温暖,终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希望。

苏运升:

这次上海疫情在香港疫情之后,具有轻症多、暴发性强的特征。从香港疫情开始,我们就紧急召集设计团队进一步推动火眼实验室转化为火眼病房,并且加紧生产厂原型样品运去香港。在上海封控居家后,继续远程组织火眼检测实验室5.1生产,并且克服物流困难,运输搭建到德国等海外国家。同时,也在和附属东方医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及国际防疫组织积极互动,积极参与上海与江浙防疫物资中转站的策划规划。希望上海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走出疫情,积累经验和预案。

与此同时,我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方面也感受到,这次疫情封控造成的实际困难客观上促进了社区邻里的互动互助,全楼道邻居在党委楼长志愿者的带动下,形成良好的志愿者氛围。邻里从相互认识、捐款捐物、交换物资,到发动楼道线上音乐会,减少感染风险和潜在次生灾害风险,调整消极情绪。我作为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力量,也想借此机会特别感谢社区基层人性化管理的辛苦及智慧。

吴端:

在上海这种紧急又特殊的情况下,志愿者的工作基本上要靠大家自发组织安排,楼里很快组起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各自在非工作时段尽可能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在每次核酸期间负责通知楼栋邻居分批次下楼,统计家庭人数,提醒大家保持距离,每晚用便携的紫外线灯把公共空间消毒。

住了这么久,第一次认识了每一位邻居,也收到了各种善意:防疫物资、水果、蔬菜、书籍等等小礼物。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一边感受和观察着各种变化,一边上课鼓励学生们积极使用设计思维解决突如其来的困境,每天都在忙碌和充实中期盼早日回学院重聚,愿大家都安好!

俞鹰:

疫情期间,作为一名黄浦人,我将第一次直播奉献给了公益活动。4月13日晚7点,黄浦区妇联联合馨巢(女性)书屋、掌阅精选等阅读资源,共同举办的“她阅读 心守沪”公益阅读行动正式走进方舱医院,第一场线上读书会——《生命的重建》由我在线领读。

阅读是抵抗疫情的一剂“心药”。它能帮助身处方舱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在书香中获得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慰藉,携手迎接“疫”消云散。

严莉莉:

我常常在想,大概没有什么时候能比现在更能让人体会到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吧。在这个特殊而又艰难的时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来势凶猛的奥秘克戎,四处肆虐,步步紧逼,把我们困于方寸之间,让原本平静的生活陡增更多的急难愁盼。看到投身到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连轴转式地辛勤付出,看到援沪医疗队从四面八方赶来,总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和心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里,渺小的个体能做些什么呢?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积极配合,调整心态,互帮互助,渡过难关。

3月底,在党组织的号召下,我报名了社区志愿者。找到社区组织,被邀请进入了志愿者群的时候,心里还挺高兴的,想着可以有方向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我所在的楼栋里,楼长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楼里有8名志愿者,都是同龄人,我们形成了一个小集体,4月份以来,协助社区引导居民核酸检测、帮忙分拣发放物资、抗原检测试剂盒等等,积极配合社区。大家心照不宣,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团结友爱。

面对强大的敌人,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疫情终将退散!

孔敏娜:

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党群服务站报到,作为党员志愿者多次参与居民抗原测试发放和维护核酸检测秩序等工作。最忙碌一天,一早接到发放抗原的通知,全副武装穿上防护服开始工作,挨家挨户发放抗原试剂,同时提醒居民下载核酸码,帮老人们提前登陆并截图……忙碌数小时后刚到家不久,临时被通知下午全员核酸,10分钟后又集合穿上“大白”服,整个小区核酸结束已经华灯初上……一整天8个多小时的“大白”工作,汗流浃背,也更能体会到医护工作者们的艰辛和付出!

疫情期间,作为临时楼组长,负责每天统计楼里核酸抗原情况;每天主动关心楼里独居爷爷;记下不会网购的老人的需求,特殊处理,想尽办法一一买到;接阿姨妈妈的语音热线,回答并鼓励她们曙光就在眼前;邻居缺啥互相补给,送上净水、卷纸、牛奶、水果、饼干等。负责自己楼栋物资发放和每家套餐预定汇总,货到清点后,搬运分发到每家每户门口,让邻居们“足不出户”……志愿者工作忙碌而充实,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做举手之劳的小事,听到大家一声声感谢……心里十分欣慰。

远亲不如近邻,疫情以来,小区邻里关系更加紧密,大家互帮互助,温暖有爱,充满正能量。爱推动爱,微光点亮微光……上海加油,我们一起加油!

赵世笺:

不知不觉已经居家办公一个多月了,从3月初学院封控,到4月份上海大面积居家隔离,这一波新冠奥密克戎传播来得异常凶猛,上海疫情防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许多声音都在考验着我们对与这座城市的信任,是“躺平共存“,还是坚持与病毒战斗,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以及朋友们都有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相信中国,相信我们的防疫政策。

在疫情面前,在重大灾难面前,我们的国家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可能被挽救的生命,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意愿。与此同时,城市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前所未有的清晰,令人动容。越是艰难,就越需要大家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在这次疫情期间,我也主动报名了小区的志愿者,为大家分发居委的防疫物资,穿上了光荣的“大白”防疫服,心里倍感沉重,我们这一代要肩负起的不仅仅是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也担当着这座城市危难时的保护盾,加油上海,加油在这座城市拼搏的每一位市民!

倪旻卿:

浦西封控第一天开始加入居住楼道志愿者队伍,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为本楼119户居民轮流分发快递和物资,看似简单的工作,充分体现了组织和配合。除此之外,在志愿者队伍里,捐出自备的抗疫物资支援志愿者团队,撰写本楼核酸检测注意事项,志愿者之间协调工作等。本来互不相识的邻里在困难时分都连接在了一起,互相交换急需物品,互相鼓励排遣消极情绪等,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上海加油!

刘畅:

2022年的生日在紧张忙碌的志愿服务中度过(带团、消杀、分发),没有蛋糕,却十分有“疫”义。尽个人绵薄之力,愿祖国国泰民安!上海加油!

刘洋:

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在超负荷运转,即使这样也难以满足有限的社区内部物流和核酸检测安全组织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先上”,义不容辞。我担任的工作是分发物资,包括来自政府的保供物资和居民团购的物资。

这段时间封闭在家,有效睡眠时间比平时还要少,因为白天除了上课还要照顾两个“神兽”的学习和“买汰烧”,做了志愿者回来,等孩子都睡下了才能有自己的工作时间。在如此困难的时期做志愿者是非常不容易的,被帮助的对象有各种诉求,在应对的时候要具有同理心,暂停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时将自己设置于所帮助目标的主观角度,并尝试理解个中逻辑,感同身受,一同思想。

这段志愿服务的经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抗疫”过程中,居民组织的力量逐渐涌现出来,作为对社区、居委等基层组织力量的补充。通过作为志愿者的第一线观察,结合自己的研究积累,我认为居民自治组织需要更好的软硬件技术来辅助其更好地开展工作。好的工具有助于提升生产力,增强信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组织形式与应用便是很好的选择。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社区治理的很大优势在于其安全性、信息透明性及共识机制。通过发起投票提案,居民组织与基层组织可以看到彼此的诉求;通过分布式投票,双方可以建立对决策结果的共识;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双方亦可建立互信的协作关系。我们团队于2021年开始展开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开发了一些在线的工具,今年基于这一痛点我们会继续组织科研力量研发更有针对性的工具和应用,践行同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

最后我想把史铁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

张雪青:

与医生及社区的工作人员并肩战斗,辅助社区的检测工作,引导居民有序排队、维持现场秩序、录入身份信息、发放抗原试剂,耐心解答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社区居民顺利完成采样。每天工作1-2小时左右,有的时候是值班,有的时候是分发物资。

每天线上上课以及和毕业设计学生、研究生碰头开会,还有学院各项学科工会和支部的工作,忙的时候确实忙不过来,有时与志愿服务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冲突。但志愿者队员们相互帮助支持,协调时间,不仅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合作力量,也使得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在特殊时刻,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站好岗,做好服务。与社区居委同甘共苦,设身处地地了解居委会、楼组长的工作,发现其中力不从心的工作以及找到现下最优解。

疫情这一关乎生命安全的难题,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和凝聚力,于是在有效抗疫的背景下,如何关心社区老年人、如何帮衬邻里邻居,如何保持乐观积极心理等等,都成为社区的新问题。未来,疫情后社区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有更好的小区公共空间设计、如何更好的设计好社区志愿服务和活动的服务系统是我这几天考虑较多的问题。希望今后能针对这些真实的需求开展设计研究,从专业角度为疫情后的社区服务提供支持。

疫情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每一个同济人都在坚守,每一个设创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努力,让我们一起在不同的地方发光发热,以微光照亮微光,凝聚成前行的火把,迎接胜利的到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