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两案例入选“2021年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来源:新闻中心、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时间:2022-02-11  浏览:

近日,2021年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征集评选结果揭晓,同济大学2个案例入选,分别是“同济大学以长聘制为抓手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和“同济大学探索质量保证视角下体美劳育课程评价改革”,分属教师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学生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上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同济大学2021年初制定了“同济大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任务清单”,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全面深化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2021年底,同济大学工作任务清单中的162项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长聘制为抓手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聚焦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同济大学持续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进一步有效发挥教师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2019年,学校启动长聘教职体系建设,以长聘制为抓手,以“引高端、汇人才、稳队伍、强学术、重贡献、突特色”为主线,以国际一流学术标准甄选人才,按需择优、引育并举,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充足保障,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一流教师队伍。

实施长聘体系与现有体系专业技术职务双通道评聘联动推进。对于新进人员,全面实行预聘—长聘制;对于现有体系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双通道。坚持按需设岗、人岗匹配,根据学科特点、人才培养、事业发展需要与队伍现状进一步深化分类分层评价改革,构建教师多元化发展通道。以长聘制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评价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坚持破立并举,以破“五唯”、立导向为重点,校院联动开展教师评价标准的修订完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制度管理文件,并修订长聘教职体系和现有体系岗位要求和业绩标准,形成良好的政策指导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以德为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不简单粗放依据成果数量、经费规模、人才称号进行水平区分与条件设置,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增强对教学科研水平与成果质量贡献的综合分析、成效分析与长周期评价;鼓励教师产出多元化高水平成果;进一步优化评价过程,创新评价方式,提升评价质量,试行国际评审和第三方独立评审。学校同步健全以成果和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待遇、培训培育等一系列教师激励保障制度。学校实行聘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多维考核和严格管理。通过全方位、系统化、联动性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开辟绿色评聘通道。为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学校为特殊人才、拔尖人才和具有突出贡献人才开辟绿色评聘和破格晋升通道,面向特殊性学科、紧缺性岗位合理设置绿色评聘通道,及时有效选配人才。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突出人才进行优先推荐。

以长聘制为抓手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学校构建了双轨并行、同步激励的择优引育新格局,教师发展通道更加多元。学校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体系,设置了10余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类别,推动形成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学校在2021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还试点设立了交叉学科评审通道,鼓励学科交叉。学校教师引育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教师引育成效更加显著。2019年至2021年,学校长聘教职体系年均申报人数近500人,总体质量逐年提高,学校现有高层次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不断提高。 

   探索质量保证视角下体美劳育课程评价改革

同济大学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强化体美劳育在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体美劳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和质量要求,改进体美劳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学生体美劳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持续改进体美劳育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开展体美劳育课程评价工作。学校新修订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2.0,其中设有“体育、美育、劳育[3.3.10]”和“第二课堂[3.3.9]”二级项目,对应共有6个关键要素,并针对各关键要素提出了各项质量要求,用于指导修订相应教学管理文件以及体美劳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美劳育课程评价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课程将线上MOOC课程与线下课程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根据体美劳育不同要求设计。通过课程评价,促进课程大纲和考核要求的规范,促进本科课程评价体系的健全,提高体美劳育质量,推动形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的质量文化。

健全体育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针对体育公共课程教学,实施“4(必修学分)+1(必修学分)+N(学时)”体育课程方案。对于线上教学,采用线上教学MOOC课程评价方案评价;对于线下教学,研制体育公共课程教学评价方案,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针对“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研制体育实践类评价指标,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完善美育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针对美育理论课程教学,实施“1(必修学分)美育线上必修通识课程”方案,采用学校线上教学MOOC课程评价方案开展美育线上必修通识课程评价,提高学生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针对美育实践课程群教学,研制美育实践课程教学评价指标,提高学生审美塑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探索劳育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针对劳动教育教学,实施“8学时线上课程+24学时劳动实践”的必修环节。线上课程教学采用学校线上教学MOOC课程评价方案开展劳育线上课程评价。针对24学时劳动实践,研制劳动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从实践内容、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

质量保证视角下的体美劳育课程评价改革实施以来,同济体育与健康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综合素养明显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艺术教育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普及,课堂美育、学科美育、二课堂美育、环境美育、网络美育协同并重,美育与各学科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全面提升,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新闻中心、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