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由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主办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行。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20所高校的相关专家,围绕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研讨会由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陈强主任和曲辰副主任主持。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致欢迎辞。他肯定了此次研讨会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一次重要的调研、研讨活动的非凡意义。他表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工作极为重要,评价指标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展,有利于服务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刚对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中KPI方法的使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五唯”的本质是把KPI考核作为评价的万能方法,KPI考核具有强烈的绩效导向性和短期政绩导向性,对于战略性、多目标、非营利的机构来说并不完全合适。以KPI考核作为万能方法,会损害机构和员工主体性,鼓励了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缺乏人文关怀,会导致研究和业务的原子化,不利于发挥团队协调效应,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他指出,反“五唯”在根本上是要改革资源分配体制并进一步完善“学术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从职称晋升的实践探索角度对分类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针对教学科研并重、科研系列和教学系列的不同类型教师所进行的不同侧重的考核方法。
华南理工大学社科处处长李石勇认为社科评价要有统一的指挥棒,要体现前瞻性。他指出,科研评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导向,但在同一阶段的各项工作中需统一指挥棒,才能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华南理工大学的分类评价在操作中优势明显,也是科研评价前瞻性的具体表现。
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罗英姿介绍了该校人文社科科研发展现状,从业绩激励指标及体系、高水平成果奖励制度、高水平成果评价指标及体系、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体系等方面介绍了经验。她表示,下一步将拟定相关文件,构建差异化的成果评价体系。
湖南大学社科处处长侯俊军指出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之间并不矛盾,应区分学校发展阶段的差异,以及学科和学者间的差异,该自由的自由,该组织的组织。他表示可以用资源投入方式的改革打破科研的路径依赖,改革成果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造就优秀的团队与有胸襟、有格局的学术带头人。
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毛晓红指出,目前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面临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第一完成者轻参与者、重指标评价轻同行评价、评价时限较短、分类评价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促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从正式制度的层面规范评价过程已是当务之急。他建议应从如下七个方面采取措施:应提升分类评价质量;完善同行专家评价制度;适当调整科研考核评价时限;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营造合作的学术氛围;完善管理者监督,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组建运作第三方评价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叶龙指出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存在“十化”现象:洋化、他化、简化、滥化、急化、量化、官化、腐化、美化、外化。针对以上现象,叶龙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匿名审稿制度、学术规范制度。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应遵循先分类,再评价的原则。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对文科评价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确保独立匿名评审;校院两级行政只有资源配置权无学术评审权;尊重多样性,分类评价,尊重合作,重视学术成果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让引用和影响因子远离评价功能,回归索引功能;预聘、准聘、长聘体系保障学者利益;同等对待政府奖和学会奖;让潜心学术的人都有出头之日。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处处长贾毅华介绍了该校创新港的建设内容以及创新港内涵与智库建设,其中人文社科板块采用9+1+1的机构架构,针对不同的机构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定位,鼓励发挥特长,各显其能。
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六个痛点,她建议:应尊重学科内在规律,深化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学院、学科的积极性,实施分类、分层、多元、综合评价;坚持学术共同体评价+文献计量相结合;进一步鼓励学科交叉,对交叉学科领域硕博论文评差要慎重,建立申诉机制,制定交叉学科评审的争议协商原则;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四个服务”导向;同时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部长李正锋指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众多,每个门类的各个领域也各有不同,其价值体现、成果应用也不尽相同,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评价体系要体现发展的阶段性、独特性和自适应性。
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席静从论文评价体系建设、著作评价、语言学成果评价、高层次奖励评价、项目评价、智库成果评价等方面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经验,并肯定了文科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社科处处长梁昌勇从学校整体发展、学科发展、教师发展的角度肯定了完善理工见长高校激励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但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首先是思想观念上还存在误区,再次是战略定位上还需设计优化,第三在发展路径上仍需要创新突破。
在自由发言讨论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与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张凤、重庆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张蕾、大连理工大学文科办副主任宋悦华、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部长盛群、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助理汝鹏等都作了精彩的发言。
最后,会议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同济共识”,包括以下十条: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工作。二、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实事求是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准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三、构建行政、学术共同体、社会第三方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评价主体,坚持党的领导,尊重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四、以真理为师,恪守学术伦理,强化自我约束,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构建健康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生态。五、科研成果评价应注意分类评价,科学运用文献计量工具,强化内容评价、质量评价、影响评价和应用性评价。六、成果评价中认可第一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的实际贡献,尊重通信作者等合作者的劳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协同共同体的建设。七、发挥理工见长大学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促进交叉融合,发展循证社会科学,突出高端课题研究在评价中所占比重,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八、积极认定新型智库、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艺术和体育学科、冷门绝学的多种形态的成果。九、加强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评价重心下移的路径,发挥学院和研究院的评价主导作用。十、鼓励在国际著名刊物、知名的会议论坛、国际智库、国际组织平台上发声,贡献中国智慧,报告中国突破,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