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倾情守望“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记2019年全国“最美教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院士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9-17  浏览:

“我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你能为学生成长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一名科学家,你能为研究的学科做出什么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能为这片养育你的土地奉献什么?”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上海市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院士这样表达着作为一个高校教师的执著追求。

尽管已近耄耋之年,郑时龄院士看上去总是精神矍铄、谦逊有礼,他一直不知疲惫地坚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在倾情助力学生成长、学科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实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

继接连获评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教育功臣之后,今年郑时龄院士光荣入选2019年全国“最美教师”。

勤恳躬耕教苑,倾情培育后学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优秀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希望同学们把握时代浪潮,青春不息、奋斗不止,把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让奋斗的青春色彩更加绚烂!”近日,在同济大学新生院八大学堂之一的济美学堂见面会上,身为济美学堂院长的郑时龄院士这样寄语同学们。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神圣的使命。”“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教师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幸福。”“要一辈子学做老师。”……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78岁的郑时龄院士如今仍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建筑评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建筑理论必修课《建筑学学科前沿动态》及选修课《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等。

在他看来,讲课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他很早就开始实践着“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堂上,他总是尽可能结合时下一些社会热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他还多次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专业人文素养调研,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鼓励和引导同学们潜心向学。他是学子心中最具睿智儒雅风范的“可爱老师”。

每年积极参加学院为新生开设的“开学第一课”和毕业典礼,用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给予后学以鼓励,已成为郑时龄院士日程表上的例常工作,无一缺席。

郑时龄院士在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曾开创性地开启了多种课程的教学,包括《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艺术史和建筑评论》等。很多课程都是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他就坚持边学边上,不断完善。

正是源于他的这种辛勤付出,同济大学在建筑理论、建筑评论等专业教学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2009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

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郑时龄院士已培养了118名研究生,包括76位硕士、42位博士。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建筑实践、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等各行各业成为佼佼者。

他指导的博士论文有4篇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4篇获上海市优秀研究生成果,还有2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对于研究生培养,他认为教会他们做人比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他总是鼓励研究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题撰写论文,并加以严格要求,也尽自己所能给予学术指导与帮助。

“郑老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的静水流深潜移默化地浸润了我的建筑观与建筑世界。”硕士、博士师从郑时龄院士的章明教授说。

谈起为师之道,郑时龄院士引用诗人何其芳诗作《生活是多么广阔》中的一句诗来抒怀:“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主动引领学科建设,学术积淀深厚

在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正在经历着转型,中国城市和建筑未来应当向何处去?2012年至2016年,郑时龄院士主持完成了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并承担中科院《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建筑的若干问题及建议》咨询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务院高度重视。

他一直心系学科发展。1992年起,他开始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建筑评论”课,这是一门全新的、涉及内容及其结构极其庞杂的课程,完全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素材。从那时起,他就边教学边整理教材,历时9年即至2001年才正式出版巨著《建筑批评学》,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以批判精神面向未来建筑的发展,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2007年“建筑评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郑时龄院士就开始关注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他1999年撰写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曾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他并未满足于此,结合最近20年上海近代建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他历时三年重新撰写《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第二版,收录了从各种渠道收集的1200多个上海近代建筑的资料信息。

“建筑是在城市的环境中成长,城市又是建筑的延伸。”这些年来,他一直带领着同济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团队,在为推进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提升城市的品质而奔忙不息。

从2015年开始,他主持同济大学“城市建筑理论与批评”高峰创新交叉团队,带领包括国内外和校内外城市和建筑领域的10余位专家共同开展创新研究。

倡导学科服务社会,深度参与城市建设

上月,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在同济大学举行决赛夏令营,担任大赛咨询评审委员会总顾问的郑时龄院士非常欣喜地看到青年学子“翻新”他20年前作为设计组组长设计的南京路步行街。在主题报告中,他向同学们阐述了城市空间应当“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展现建筑设计的智慧和设计者的人文情怀。

在勤恳耕耘同济教苑的同时,郑时龄院士还非常重视学科发展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他自觉主动积极投身于城市建设中来,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为更好的建筑、城市、未来而努力奋斗。

除南京路步行街设计外,他的名字与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浙江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朱屺瞻艺术馆、上海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连在一起。近年来,他还参与了黄浦江两岸城市设计、崇明岛东滩生态保护规划、新江湾城等项目的评审、策划和咨询工作,关注这些新生的建筑和城市的空间。

自2000年以来,郑时龄院士还参与申办和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直到现在他还在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郑时龄院士还积极参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他还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研究工作,主持《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

2010年,郑时龄院士被聘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乡规划顾问,每次需要前往新疆考察指导时,他总是欣然前往。自2016年起他又成为上海市援滇专家组成员,奔赴云南各地指导城乡规划建设。

直到今天,郑时龄院士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不辞辛劳地奔忙于国内外各种学术和公共的会议与活动,一心只为推动他一辈子心头所系的“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来”。

在永不懈怠的爱国奋斗中,在持续助推学生成长、学科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他真切品味着身为教师的那份自豪与幸福! (艾娇)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