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柯小刚:什么是做研究?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19-09-04  浏览:

什么是做研究?通常以为,做研究嘛,无非是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展开论证,如此而已。但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做这样一些事情呢?当浮士德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决定离开书斋,开始灵魂的冒险。这时,他也许才开始真正的研究生活。真正的书斋不一定是房子,可能是田野,或者更有可能是全部的生活世界。

做研究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人决心开始独立的思考和探索,他就进入了一种叫做研究的生活方式。当然,独立并不是孤立。独立的研究需要师友协作,而且唯有独立的研究者才知道如何协作。 

独立的研究者过着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被安排的,而研究者的生活却是创造性的。这是少数人的稀罕生活。这么说并不是矫情,更不是自设鄙视链并自居顶端。这是艰难而勇敢的承担,对于人类生活之未来可能性的承担。当一个人看到当前的生活方式并非理所当然,未来并非如期而至,他就不得不成为一个研究者。子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系辞下》)“丘,天之戮民也!”(《庄子·大宗师》)

当然,“创造”的意思不是说,必须提出“马顿第四定律”或“恨因斯坦绝对论”,才叫创造。创造是一种人的类型,是一种生命状态。有的人过着创造的生活,有的人过着死的生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去。创造的生活,才是真正活着的生活。读书为学做研究,只是为了真正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创造的生活,不但不是提出“恨因斯坦绝对论”且不断为之论证的生活,反而,它应该是充满疑问的生活。海德格尔说:“问是思之虔诚。”因为,“主义”及其论证是走向越来越多“正确”的封闭,而发问则是向世界敞开的沉思生活的入口。沉思不一定带来“新观点”的发现和“正确”的赢获,但只有沉思才能使人面向事物敞开,面向他人敞开,面向自己敞开,面向每一天的生活敞开。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能开放,然后能收束。越能广泛发问,越能聚焦到最基本的简单问题。越长期的涵泳思索,越能使研究工作聚焦到一两个核心的问题意识。真正适合自己的选题就是这样“长出来”的。材料和论证也随之有序化,“长”成文章。学术规范的约束也随之成为自发的内在要求。问之开放贞定为言之收束,言之收束带来更广阔的问之开放。学问之道如张弓。《礼》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专业”选择亦然。收束到一个课题,是为了更开放地发问;专注于一个专业,是为了更通达地学习。选择一个课题并不是画地为牢,选择一个专业也不是为了站到一个鄙视链的顶端。专业是一个入口,进入一个更加通达的世界的入口。专业是一个起点,出发和远离的起点。走上一条道路,越远离自己,越成为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专业。老子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愿与诸君共勉!

(作者系人文学院教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