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田军教授团队在赤道太平洋气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时间:2019-04-08  浏览:

东赤道太平洋冷舌与西赤道太平洋暖池此消彼长,共同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波动。东太冷舌的研究关系到我们对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波动地质演变的了解程度。对东太冷舌的发育机制,学术界存在两种假说。第一种被称为“温跃层传播机制”,认为高纬度降温导致冷舌的发育。第二种认为冷舌由巴拿马海峡的逐渐关闭所导致。

43日,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田军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柳中晖博士团队的合作工作—“晚中新世以来东赤道太平洋冷舌发育及演化”(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 evolution since the late Miocene linked to extratropical climat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独辟蹊径,利用东太冷舌核心区ODP 846站和东太暖池边缘区IODP U1337站,通过海水表层温度(SST)重建(图1D,揭示了8百万年以来东太冷舌的演变历史。                                              

1 东赤道太平洋冷舌发育与太平洋其它高低纬海域海水表层/次表层温度的关系。AIODP U1337站底栖有孔虫氧稳定同位素记录; B、以ODP846站和ODP1208站为代表的中低-纬海水表层温度梯度变化;C、以ODP846站和ODP806站为代表的东-西赤道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梯度变化; D、冷舌强弱变化(DSSTU1337-846; EODP849站和ODP1241站海水次表层温度; F、巴拿马海道西侧ODP851站和东侧ODP999站浮游有孔虫氧稳定同位素差值,以及ODP999站海水次表层温度。

两站位的SST梯度记录揭示(图1D),8-4.3百万年,冷舌处于较弱发育,甚至无发育的状态;4.3百万年之后是冷舌增强的主要阶段,同时也是冷舌持续发育至现代水平的重要时期。东赤道太平洋温跃层显著变浅发生在5.5-4.0百万年期间(图1E),早于冷舌显著增强,说明温跃层变化不是冷舌发育的充分条件。但由温跃层变化反映的巴拿马海峡的闭合却为“温跃层传播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状态下,高纬度降温是冷舌持续发育至现今状态的根本因素。

该论文第一作者是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晶晶,通讯作者为海洋学院田军教授和香港大学柳中晖副教授。

论文链接为: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4/eaau6060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