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通行之道——未来城市空间的转型”展览举行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4-04  浏览:

      城市是车的还是人的?人行通道在城市里的地位应该如何保证、品质怎样提升?4月3日,由同济大学、上海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等主办的“通行之道——未来城市空间的转型”巡回展在上海规划馆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伍江、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刘伟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馆长杭燕及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开幕式。

1
      伍江致辞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来的城市如何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和新需要?城市里,人行通道与步行街不一样,它是一种非正式的、人能通行的通道,它是亲切感、城市温度,是乡愁的标志物、承载物。巴黎有很多小弄堂,你走进去,一路红砖亮瓦、花草兴旺,咖啡馆、画廊、小餐馆、小书店、小小创客店,或安静简朴、或物品纷繁,你有兴趣还可以端一杯咖啡坐到吊篮椅子里,太阳里晒一晒你的悠闲时光:这些小店打开就是通道,打烊了就是私人空间,因此也被业界称为“灰色空间”。上海的弄堂也是,这些晾着衣服、被子的小巷子里,若走饿了随便钻进一家小馆子,你端上手的说不定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的美食。这些弄堂可开可闭,可供有目的、无目的的人们行走。伍江说,展览是2016年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发起的“通道之行”研究成果,这里展出的就是这次成果,它收集了世界2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样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刚刚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而城市通行之道的研究和创新将为世界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正如刘伟杰所说,这些年来的城市设计是围绕着车进行的。六车道、八车道,甚至十车道,路越来越宽,楼离人越来越远,人与街道、与建筑越来越疏离,人对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难建立亲近感。现在,是时候以人为中心来设计通道了。人行道、隧道、桥梁、城市缆车、自动扶梯……各式各样的人行通道穿梭于城市之间,为人们提供便捷的空间转换路径,但也有不少通道面临舒适性、安全性下降等问题,这种现象在全世界大城市普遍存在。今年,项目来到上海,同济大学团队以“通道之行”为题展开调研,调研对象包括甜爱路及周边地区空间环境、黄浦区慢行系统、城市最佳实践区会后发展情况、徐汇区风貌保护道路、铁路上海站北广场交通枢纽总体布局及配套路网、黄浦江岸45公里贯通工程等。如何把慢行空间做得更好,可否骑着单车或者步行就过了黄浦江?上海城市连通空间存在哪些问题,世界各国的城市通道设计对上海有何借鉴意义?成果这次得到集中展示。
      展览现场,记者发现,通行之道有三项基本内涵:第一是连接,像巴黎一座高架桥,供人步行或单车骑行的,甚至轮椅行者不用他人帮助也能推着车子上去。“我在巴黎看到一位残障人士(就他一人)坐在轮椅上,正在桥上静静地欣赏塞纳河,阳光侧照在他的脸上,那一刻我看着他久久不愿离开:这才是城市应该有的通行之道。”巡回展策展人(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中国教席负责人)、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潘海啸指着照片介绍。第二是流动的场所。潘海啸说,高架桥下这片空间,你看原本是一片灰突突的地方,现在红地毯、白凳子,还竖着五颜六色的风车,空间一下子就热闹了。第三是过渡,如何让人过渡得更舒服?比如要从这个地下走到上面的桥上去,通常是台阶一级级递上去,这里不一样:弯弯的步道,见缝插针地在稍宽的三角地种点花儿草儿;再来一两张歇脚的石凳、一圈观景的栏杆,你说“设计师心里有‘人’,城市能没有温度吗?”

2
潘海啸在介绍
8
塞纳河上的天桥
      潘海啸介绍,步行通道空间通常是以捷径、转换空间或人们优选路径的形式存在,它们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便捷,城市空间具有更大的弹性,对未来发展有更好的适应性,并能促进城市的场所空间有机生长。有时,“通道”融入城市景观,兼具开放性与娱乐性。但在另一些情况下,“通道”也面临着破败、舒适性差和安全性差等问题,常常被城市交通系统设计者遗忘、抛弃。他说,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普遍是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高,人与城市越来越疏离。人行通道被压缩,慢行系统往往残缺难通,宽阔的机动车道割裂城市,飞速行驶的汽车将过街行人置于危险中;人行道被街边店的外摆、任意停放的自行车等占用;盲道系统设计缺乏系统性考虑,且建造不规范,使盲人群体寸步难行;过度设计的高差与台阶,让本就出行困难的老人、残疾人与负重者举步维艰……这些问题都有待改进。他说,这样的问题在世界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寻回人的通行权利、给予人更多的方便和轻松舒适,将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4
塞纳河上的天桥
6
高架下
      展览现场,记者发现,一位参观者正对着屏幕原地行走:屏幕上,滑出一条街道、闪过一面红墙,一会儿又进了一个穹门的弄堂,屏幕情景丰富,这位小伙子不知不觉走了五六分钟。离开时,一脸的灿烂。

7
小伙子正在步行,屏幕里是他行走的环境(不断变化的)。
      据悉,此次展出分四大板块,分别为“一千零一个城市障碍”“通道——不只是基础设施”“改变中的通道与交通运输”与“实践中的通道”。展览将延续至5月31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5场以交通转型、空间设计和城市治理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上海站后,还将在全国各地举办巡回展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