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实践中遇见,闪光的青春

来源:校团委   时间:2015-10-13  浏览:
      2015年暑假,我校413支实践队伍,千余名同济学子奔赴祖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实践累计时间超过32000天,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同济人的社会担当,用足迹播撒着青春梦想的种子。他们,在实践中,遇见闪光的青春。
青春有约,缘定三下乡
      今年,同济学子走出校园,围绕学“习”宣讲、四个全面、科技支农、教育关爱、文化艺术等主题,深入祖国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image001
      彩云支南协会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奔赴美丽的大理州云龙县开展实践活动,三十名同济学子在探秘滇西、口述历史、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当地儿童受益,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办起了暑期夏令营,服务人数近200人,活动深受地方好评。7月下旬,我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一行赴云南云龙亲切看望了正在开展活动的社会实践团队,并参与了夏令营活动,在“留住乡愁,放飞理想”主题课上,杨贤金从“家乡”讲起,深情地追溯了同济大学与云南云龙开展地方合作的深厚友谊,他肯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并勉励同学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追逐梦想。
image003
      “下乡实践的点点滴滴,有道不尽的成长和感动。希望我们为地方传递同济的精神,助力地方的发展。”来自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郭姿鹬与我们分享道。很多同学都有着与郭姿鹬同样的感受,他们纷纷加入到了“雅安市芦山县大川镇和平村小支教助学活动”“同行滇南济知河西——艺术与素质拓展夏令营”“慈善暖人心互助见真情——同济大学藏族学生法律下基层”等百余个“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中,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在实践中圆青春之约。目前,我校共有2个项目入围全国“三下乡”重点团队,4个项目入围上海市“三下乡”重点团队。
青春智慧,映照发展路
      今年夏天,在校团委、研工部的组织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同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2015年暑期研究生实践服务团第三次出征,同济师生用自己的青春智慧,映照着城镇发展路。
      此次实践服务团由50名师生组成,分为4支队伍,分赴福建寿宁,云南云龙,河南濮阳,广东南雄、东莞、汕头和茂名等4个省份,累计调研了7个县(市、区)、14个乡镇、23个村(社区);召开市县级座谈会5场、乡镇级座谈会27场、走访农户131户、有效问卷522份,走访其他机构60次。实践主题主要涉及到社区安置、文化资源挖掘、旅游资源开发等,旨在从多方面、多层次把握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济学子真实地了解我国城镇化建设现状,充分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言献策,为探寻中国城镇化之路贡献同济智慧。
image005
      福建寿宁分队发挥团队研究生专业优势,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民生三大块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和总结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为地方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调研期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看望了我校实践团队,并与我校实践学生亲切交谈。秦宜智详细地了解了“新型城镇化研究”实践项目开展情况,并充分肯定了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开展情况。他握着实践队员的手亲切寄语:希望该社会实践项目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为地方发展做贡献,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image007
      河南濮阳分队带着“一个人的成才,要懂得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的理念奔赴至距离上海一千多公里的黄河岸边,面对各种不良天气,以及停水、断电等突发状况,同济学子们坚持不懈,携手同行。十余天的实践调研中,同济学子实地了解农民对于黄河滩区迁移安置,实行新型城镇规划的态度和想法。这其中有人口流失严重、村级两委功能基本丧失的村庄,也有产业规模化发展,村民生活较为富裕的村庄,样本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了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image009
      各团队的同济学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因地制宜地为实践乡村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线,在走访乡村的过程中探索着城乡未来发展的模式。
重焕青春,在邨房里弄
      上海,这个多元的大都市,是十里洋场,也是邨房里弄,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旧城新城的改造,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邨房里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今年夏天,我校与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阿克苏诺贝尔(中国)三方联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下,校团委与研工部首次推出2015“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共同走进上海静安寺历史街道“邨、坊、里、弄,让邨房里弄重焕青春”。
image011
      此次团队由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40名学生组成,是一支涵盖了文理工多学科的专业实践团队。此次活动深入探讨人与城市,历史、现在与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践行同济大学“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承诺。40名学生尽心尽力,从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对愚谷邨、文元坊、大胜胡同等8个优秀历史街区进行信息资料收集和整体街道改造方案设计,其中收集了250多份问卷、30多次深入访谈,40多份图纸以及为期6天的视频影像资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聚着同学们辛勤的汗水,都带有同学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image013
      令人欣慰的是,该实践团队受到了静安街道及地方居民的欢迎。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边用干枯的手抚摸着一排排古老的街墙,一边对实践团的同学们说:“老房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拆掉了房子就消除了记忆,历史街区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谢谢你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你们做的不是对建筑的改造,而是对历史记忆的挽救。”我校实践团还得到了政府、社会媒体的积极响应,上海电视台对该专题进行了跟踪报道
青春音符,跃动母校情
      “我们在同济等你!期待与你们的相遇!”2015年,校团委与招生办公室联合开展的“回母校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同济学子与高中母校相连接的纽带,青春舞动的音符,字里行间、话里话外,带着浓浓的母校情。此次实践活动,同济学子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北到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南到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每一处都留着同济学子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真挚情感,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同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
      其中,2014级李杰霖,胡越,梁锦佳同学,带着一颗同济人的心,怀着一份玉中人的情,回到他们梦想起航的母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在这里他们围绕“同•启一个梦想”和“济•给高考的你”两个主题分别进行了鼓舞人心的、激情四射的演讲,他们带着对学弟学妹的祝福,带着对母校老师的感恩,带着传承同济人文精神的使命,站在曾经熟悉的讲台上,望着曾经熟悉的老师,看着学弟学妹真挚渴望的眼神,这一切都成为了他们演讲的动力,“只要我们的演讲能为学弟学妹带来一点点的启发,再苦再累都值得,我想成为夜空中的那颗星,照亮自己,照亮他人。”在活动过程中,600多名同学在同济大学附有樱花的明信片上写下自己的壮志雄心和同济梦,明年高考前,同济学子们将会带着祝福,将这些明信片回寄到这些学子手中。让我们踏上圆梦征程,相约同济樱花大道!
image015
      当谈及到“回母校宣传”的意义和收获时,陇西中学回母校团队成员感慨道:“我也是刚刚从十八岁的年纪走来,我想我对于他们的困惑、担忧是能够理解的,在面对被看作改变人生的高考,心里肯定会充满了迷茫,充满了怀疑。自己也曾在这个十字路口左右徘徊,何去何从难以抉择。通过“回母校宣讲”活动,如果能够给与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带来一点点的感悟和启发,我想我的演讲就是有价值的。”希望这份母校情,这份同济关怀,一直传承下去……
逐梦青春,创新在行动
      今年,我校学子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在新型产业、民生服务、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城乡发展、文化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同济学科优势,开展特色暑期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团队受上海市市容和绿化管理局支持,将目光锁定在了“流淌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的母亲河——苏州河,希望通过扎实的实践调研,使故道换新颜。
image017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践团队聚焦“上海外滩安全性调研与优化设计”,通过实地调研对上海外滩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分析空间存在的问题,设计改善外滩空间现状,提高空间安全程度,从客观的建筑要素以及主观的使用者体验两个方面的优化建言献策。
image019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上海市民饮食结构隐性用水量调研”实践团队,针对“水足迹”这一环保新概念,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的推广与调研,了解上海市民饮食结构的水足迹消耗情况,并以此推广节水的饮食方式,以改变耗水的饮食习惯与食品行业生产及销售方式。
      逐梦青春,同济学子在行动。我校创新性地开展了百个创新实践项目,在“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目前,共有8个项目入围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百强团队,并于十月下旬参加最后决赛。此外,我校多个实践团队获得青年报等媒体记者报道。
      虽然2015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实践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在多元化创新的实践形式下,同济学子将带着心中的万丈豪情,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主人翁精神,对未来世界的热诚,用知识丈量国家深度,用行动践行家国梦想。同济学子与祖国同行,以科教兴世!追逐梦想,奉献青春,我们仍在路上!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