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起至今的10年间,我校外国语学院累计已有近千名大学生志愿者,为遍及杨浦区的近千户残疾人家庭的子女进行义务家教辅导。在第21个“全国助残日”(5月15日)到来前夕,5月10日下午,“十载携手,风雨同舟”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杨浦区残联“手拉手”爱心助残志愿者服务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我校召开。大会回首爱心助残志愿服务走过的10年历程,对本年度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作为今后开展志愿服务新载体的“爱心素质拓展基地”也同时揭牌。
杨浦区副区长马杰富、我校党委副书记李昕、上海市残联宣文处处长周新建、杨浦区残联党组书记许岳伦,以及杨浦区文明办、我校学生处、研工部、团委、外国语学院等有关负责人出席纪念大会。

据介绍,我校外国语学院于2001年在沪上率先与杨浦区残联签订了开展爱心助残志愿服务的合作协议。每年,根据杨浦区残联提供的待助的残疾人子女名单,外国语学院面向学院招募、选拔大学生志愿者,与这些残疾人子女结为帮教对子。10年来,已有近千名同济外语学子利用工作日的晚间或休息日,上门为残疾人子女进行义务家教,近千户残疾人家庭直接受益。受助对象以初中生为主体,大学生每周要为他们进行课业辅导1至2次,风雨无阻,持续一个学年,有的还坚持到两个学年。
在日常提供课业辅导的基础上,外国语学院还对这些参与义务家教的大学生志愿者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要免费提供一本符合家教需要的学习参考书;每个月要和受助学生谈一次心;国定假期期间要进行一次家教;每季度和学生家长交流一次。学院还鼓励同学们在一学年的义务家教结束后继续与受助家庭保持联系,继续关心受助学生后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得益于大学生的辅导,受助生的学业成绩普遍都有了明显提高。许多家长满怀感激之情,向外国语学院写来感谢信。
每年,外国语学院有过半新生报名申请加入到爱心助残志愿队伍中来。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英语系2008级学生黄云磊同学,大一就开始参加了整一个学年的爱心助残志愿服务。他说:“作为一名来自灾区的青年学生,我想把自己接受到的爱,再献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在常规的义务家教的同时,近年来,外国语学院还积极开展爱心义卖、社区座谈、手语培训等一系列以“关爱残疾人子女”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会上,作为外国语学院志愿服务残疾人子女新载体的“爱心素质拓展基地”揭牌,该基地将突破原有的义务家教范畴,将“义务辅导残疾人子女的学习”升级为“全面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后,大学生志愿者将带领受助学生走进同济校园,让他们参与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在大会临近尾声之际,新一批志愿者们从老一批志愿者代表手中接过了“手拉手”爱心志愿服务队的旗帜,准备出征。
我校外国语学院开展的这一爱心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迄今已获多个国家及市、区、校级奖项,包括团中央与全国残联共同颁发的“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单位”、“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