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学子6项目分获“绿苗计划”奖学金和“绿色未来奖”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6-05 浏览:
在6月5日开幕的“2014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开幕式上,2014年“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2013年度“绿苗计划”奖学金、2013年度“绿色未来奖”举行颁奖,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数十位学生、学生团队获奖:15支学生团队科研项目获“绿苗计划”奖学金资助,其中3支团队获评“绿苗计划”优秀团队;20篇研究报告或论文获“绿色未来奖”,同济大学各有3项目分获这两大奖项,其中1团队还获评“绿苗计划”优秀团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顾豪负责的《乘客在上海地铁车厢PM2.5暴露量研究》获“绿色未来奖”,顾豪与缪博、王梦笛、黄海琪共同完成的《上海地铁PM2.5空气净化器的设计与推广》项目,获“绿苗计划”奖学金资助。
2013年4月至10月,顾豪同学携带PM2.5含量检测仪、不同粒径细颗粒含量检测仪等仪器,在上海多条地铁线车厢内进行多点分段采样,对可能影响地铁车厢内PM2.5浓度的因素展开调查研究。经分析研究,他发现,地铁车厢内PM2.5浓度主要受地铁通风系统、车厢外PM2.5浓度以及乘客数量的影响:通风系统的老化及通风管道内的二次扬尘、车厢外通过车门及通风系统进入车厢的PM2.5浓度更高的空气、以及人作为PM2.5的散发源产生PM2.5,都会导致地铁车厢内PM2.5浓度的升高。
在此研究基础上,顾豪和几位同学提出,要降低车厢内的PM2.5浓度,首要任务就是更新、维护、清洗地铁的通风系统,有条件的话应该加装净化设备,尤其在高峰时段应该加大通风系统的换风量,以确保车厢内的空气质量。此外,应利用通风系统的气流引导,在车厢内形成气流场壁垒,将开门时从车门进入车厢内的大流量高PM2.5浓度的外部气体予以屏蔽。
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同学们还提出了PM2.5空气净化系统设计创新方案:采用CFD气流场模拟进行设计,可以在地铁当中形成墙壁一样的气流场,让外部污染空气无法进入车厢污染车厢内的空气,另外采用0.3微米级纤维滤网对地铁内细颗粒污染物进行过滤,从而高效降低地铁车厢内PM2.5的浓度。
“在关注室外大气污染的同时,公众长时间暴露的室内、尤其是地铁车厢这样的公共交通环境的空气质量,也应该引起重视。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改善这一特定环境内的空气质量做贡献。”顾豪说。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宋弘扬、刘晓骏、武博然同学,因共同完成《中国农村新能源发展潜力评估研究》,获评“绿苗计划”优秀团队。三位同学选取了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吉林省延吉市、上海崇明县内三个分别具有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地理环境代表性的村庄,调研三村庄能源消费形式、能源耗用量,结合每个村庄在气候、海拔、日照时间等地理条件的差异,对三区域农村新能源发展潜力和前景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新能源在农村极具发展潜力,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靖边、延吉和崇明三地农村最具发展潜力、最适宜优先发展的新能源分别为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
宋弘扬说:“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帮助农村地区找到最适宜当地发展的新能源类型,从而为中国农村新能源规划提出综合性建议。”
“绿苗计划”奖学金和“绿色未来奖”,由北京绿色未来环境基金会面向在中国境内就读的高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而设立。“绿苗计划”面向学生科研项目,鼓励青年学生在环境科学领域开展小发明、创造或学术问题研究,特别鼓励交叉学科研究,每个获选项目获2万元人民币资助;“绿色未来奖”面向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针对家乡和当期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并就国家或地方现有环境政策、法规、标准的适应性评价,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获奖报告或论文可获人民币1万元奖金。

另有来自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10所高校10名优秀环境学子获颁“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此奖学金由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首席教授Klaus Toepfer博士,为促进中国环境教育于2007年11月在中国创立,是首个面向全国高校环境学科大学生的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