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锻造卓越汽车人才的大熔炉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3-12-13  浏览:

      “志远车队里,2009级的大五学长主要是做顾问,他们都是老前辈了,经验丰富;大四、大三的成员则为车队的主力;每年新招进的大二成员主要是学习和锻炼能力,新成员加入后的第一个暑假都要求留在学校一起造车试车做队务锻炼能力,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已是大三的他们就是车队的主力,就是参赛的车手了。”志远车队车手李思睿告诉记者,他是我校汽车学院大四学生,看着他沉稳的样子,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了车队指导教师楼狄明的那句话,“志远车队是个锻造卓越汽车人才的大熔炉”。
      今年,汽车学院志远车队刚刚庆祝了车队成立13周年,楼狄明教授介绍,十多年里,志远车队获得荣誉众多,在今年10月30日落幕的广州本田节能大赛上,又跑出一升油行驶2689.621公里的惊人成绩;更令人欣喜的是,车队培养了众多的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很强的汽车行业后备人才。

1


      “学汽车,就是要上手做”
      “我们现在正在筹划招新,这次招新的对象是2013级的学弟学妹们。”李思睿告诉我,车队蓬勃发展,我们尤其注重新鲜血液的注入,现在我们的车队成员已经超过百人了。李思睿说,招新都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愿意加入的同学完成指定的“作业”,经过老师和“顾问”们的评比,面试合格后就行了,“学汽车,就是要上手做”。
  志远车队的历史,还得从2000年开始讲。这一年,一封来自日本的汽车节能大赛邀请函揭开了志远车队的追梦旅程。“最初参赛,我们没有自己的赛车,用的是本田的样车。”老队员蔡睿告诉记者,2002年夏天同济师生开始设计制作参赛车辆,随后的数年里名次逐渐上升。2004年以后,我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受邀参加各种展览,我们开始接受采访……
  “开放自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项要求”,楼狄明教授如是说。2006年以后,汽车学院将EP(Eco-Power的缩写,蕴含节能环保的理念)节能车创新团队作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项目进行培育。在楼狄明教授的指导下,项目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面向学生的“两个开放”,即项目向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提出了探索提高学生自我主动性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师指导、学生为主、自我管理、滚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原来很神秘的实验室,现在我们提出申请随时可进,真好!”汽车学院的同学们异口同声,而百余号人的志远团队,更是成为大家比赛着学习创造的大熔炉、大磁场。“队员们除了做车,都在学习。娱乐?没时间。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这种紧凑忙碌的科研、学习交叉的生活,远离了游戏、网络,生活非常充实。”领队张烨很满意地说。“心基本都在车上,昨晚很晚才回宿舍,早上7点多又起来到工作室了。其实,车队有挺多小5哥(姐),不仅在车队辛勤工作,绩点还能保持5的巅峰。”志远车队队长王抱恒对记者说。

      “这是参与最广的项目”
  要么在上课,要么在制造,志远车队的队员很好找,这不,在学院宽敞的赛车制造车间里,又看见大家紧张地焊接、打磨,拧螺丝、查电脑、在讨论,看得人心里热乎乎的。
  据了解,志远车队的EP项目本身是一个学生自主设计节能赛车的比赛项目,以125CC单缸发动机为基础,由学生在规则限制内任意改造发动机以及完全自主设计整车系统。针对这一实际,楼狄明教授在项目组成立初期,便提出将车辆设计、汽车试验、制造工艺等车辆工程专业知识环节的实践纳入EP项目组。几年发展下来,同学们除了熟练掌握EP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独立制定详细的一年期研发计划和流程,两年期项目规划和长期的项目愿景。“这些实践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清晰目标、发现问题、检索文献、导出方案、逐步实现’的产品开发流程观”,楼狄明说,这是汽车人才培养的最大收获之一。他说,现在EP项目已经成为汽车学院学生参与度最广的项目,成了一个适合整车设计、发动机设计、车身设计、汽车电子、汽车试验和汽车营销各专业方向的大型综合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十余年下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志远车队已经渐渐成熟起来。“现在车队共有行政组、整车组、转向传动组、发动机组、电动车组共五个组。每个组分工不同,但工作则是密切合作的,每个组都是老带新,也就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比如转向传动组,需要从事转向传动的设计、加工、装配和调试,轮系的安装、维护和改造,轴系的设计、加工及装配等等,需要成员能较熟练和规范地使用CAD、Inventor或者掌握其他三维建模软件,比如CATIA、UG等。”王抱恒介绍,造车过程中,疑难问题问教授,一般小事讨论着解决,这样几年磨练下来,大家个个变得思维敏锐、踏实肯干、意志坚强,问题意识浓厚,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和社会交往能力了,“参加本田宗一郎杯、壳牌赛、中国赛等国内外赛事,我们都是常客,都能应付裕如了”。

      “EP项目的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而今,只要加入志远车队,就是大家需要的人才,因为这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赛车整车设计、零部件制造、赛车性能调试、企业赞助商联系、到国内外赛事联系等,都需要大家齐动手、齐努力,自主联系和落实。“目前项目组有一套完善的团队建设和发展机制。”楼狄明说,此机制是由历届项目组成员不断探索和传承摸索出来的,效果良好,从比赛成绩、车队经费和毕业生去向三方面得到很好的印证。
  “这次我们在工艺上做出了许多创新,可以说是一次工艺的飞越,也因为工艺的改进,致使车子比往年晚了一个月才制作出来,但我们的车在广州一登台,亮煞全场,惊呼声一片。”陈名扬、高文捷、华滨滨、商亚鹏、旷野、王梦佳、张弘弢、张志浩……同学们的话语中,忘了通宵达旦,没有了辛苦,只有心中的赛车,只有焊接、材料、LOGO、链传动、荷载,只有创新和创造,当然还有信心满满。

2

      一升油能跑多少远?这从来都是志远车队为之奋斗的目标。从最初的180公里,到200多公里,车队用了5年的时间;2007年以后,成绩突飞猛进,2009年一升油跑了1276公里,今年更是超过2000公里。卓越的成绩背后是全体队员的努力,项目组在技术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通过转向角、制动系统优化、碳纤维材料应用、轻量化设计等提高整车性能;通过发动机改进、润滑系统优化、电控匹配、配气机构减摩优化等提高燃油经济性;通过离合器设计、传动摩擦优化、轮辋优化等提高传动效率及可靠性。“现在,一到赛场,你就能看到许多模仿同济往年赛车的车队,现在同学们已经习惯了成为赛场的焦点和学习对象了。”楼狄明说,2008年,车队囊括了国内节能赛的1、3、4名,2010年囊括1、2、4名;2011年,车队推出电动车技术,2012年推出柴油发动机技术和城市概念车,“同济志远已经成为节能车技术发展的潮流引领者”。
  不断地参赛,队员们个个练就了一身本领,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独立思考能力和极强的项目运作、社会活动能力等,书本所学跟现实车辆的设计、加工、装配结合起来,碰到问题再去书本中找答案,造车子、发论文、去比赛,他们的生活紧张而有序。“志远车队的日子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在慕尼黑工大深造的第八任车队队长蔡睿告诉记者。在获得大量集体荣誉的同时,EP项目组的优秀成员还获得了个人殊荣:2003级张震同学获得了2007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2008年上海市市长奖;2005级陆巍同学获得了2010年上海市市长奖;07级何杰同学获得了2011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被“保研”或赴国外著名院校深造者就更多了。
  不仅如此,EP项目组还在楼狄明的指导下,成功地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延伸到中学生中,与上海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合作建立了EP节能竞技车队,其中上海中学龙门车队在第四、五届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这些中学生都是大学的优质生源。”楼狄明说。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