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求新媒体环境中的公益传播创新发展之路,探讨业界创新经验和高校教育理念的结合,12月2日至3日,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2017 ‘未来传播’上海论坛—众媒时代下构建公益传播新生态”在四平路校区落幕。
首日主题演讲汇聚了14位学界专家和业界精英,教育部新闻传播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上海市广告协会副秘书长,公益广告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倪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合水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研究委员会会长杨海军,中国儿童安全与发展保障研究所主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小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周荣庭,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中心主任、上海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梁智勇、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陆生、阳狮上海整合创意合伙人印标才、安瑞索思首席创意官、上汽集团•阿里巴巴互联网汽车首席品牌顾问陶为民、蚂蚁金服品牌设计总监周鑫哲、澎湃新闻时事副总监兼任政治新闻报道主编陈良飞先生出席了本次论坛。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和宣传部、艺术与传媒学院负责人一并出席了本次论坛。与此同时,本次活动还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部分院校的200多位师生全程参与其中,共同聆听学界和业界大咖的干货分享。
会议伊始,马锦明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她表示,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和艺术与传媒学院连续三年来共同承办了上海市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希望借本次论坛来与各位专家、同行进行专题研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
本次论坛共设“新公益、新广告”“新理念、新传播”“新生态、新教育”3个分论坛,14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均作了主旨演讲,探讨众媒时代下如何构建公益传播新生态。他们认为,随着众媒时代的到来,媒介传播方式和人们的信息接收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公益传播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在不断探索全新的公益传播方式,全方位勾勒在媒介的传播环境下各市场主体的应对路径,共同探讨媒体、广告业与专业教育之间如何建立彼此响应的沟通机制、前线后方的案例研究机制、人才培养的互利合作模式,推动众媒时代下公益传播的新发展。
学界代表们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他们对公益传播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显示,我国公益传播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公益传播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宣传题材的单一,社会投资的不足等都影响着它的健康发展。专家指出,公益广告在形式上是独立的,应该作为一种类型广告而存在;它的目标也是独立的,是为了社会和公众的利益而服务。基于以上两点,公益广告的运行无疑也应该是独立的。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公益广告的独立性却受到了商业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如何保持公益广告能够独立地传播、健康地发展成了亟需我们思考的问题。
业界代表们则为大家展示了许多生动的案例,让观众对公益广告的传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们认为,公益的目的应该是唤起受众的行动,公益传播一定要是双向的才能达到效果。因此,要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心做出有用、有益且有趣的作品。另外,公益广告的形式要进行创新,使受众能得到沉浸式的体验,而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值得探索和期待。
不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的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在当前传媒环境的巨变下,传播秩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应该是传播的社会责任。媒体应当在传播过程中主动承担起促进公众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将媒体自身利益与这些利益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为公益传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论坛还专设自由发言问答讨论环节,由14位专家与现场的师生面对面开展充分而深入的交流。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师生们积极提问,专家们也耐心地给予了解答。
在12月3日的圆桌论坛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九江学院等院校的师生也就广告教育的改革实践和传播生态的变化及其应对做了进一步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