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1年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聚焦卓越研究生培养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1-04-11 浏览:
以“卓越研究生培养”为主题的同济大学2011年教学工作会议,4月8日在四平路校区逸夫楼报告厅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我校“十一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果经验,部署落实“十二五”卓越人才培养规划研究生教育工作,特别是未来两年的重点工作。同时发布了《同济大学“十二五”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以及《同济大学“985工程”三期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2011—2013年)》。
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裴钢、副校长陈小龙,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姜富明,副校长伍江、陈以一,党委副书记李昕、方守恩等校领导出席会议,周家伦、裴钢发表讲话,陈小龙主持会议,陈以一作大会报告。


周家伦强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的历史重任。他对今后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模式的改革;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四是坚持科学发展,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裴钢在讲话中指出,研究生教育对于同济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走向。同济大学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卓越高级人才的重任,必须将研究生视为学校的宝贵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包括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调动研究生导师群体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力度等。他表示,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希望各院系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花大力气切实抓紧抓好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工作。
陈以一在题为《调整培养结构,提升学术质量,全面落实卓越人才培养规划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大会报告中,回顾总结了我校过去5年研究生教育工作,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着重部署了未来两年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工作。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校研究生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学科布局逐步完善,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增长,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学位结构日趋完整,多层次、多类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导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得到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升。
在过去5年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未来5年学校将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导向,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水平一流、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学校将推行一系列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措施和发展建设,特别是未来两年,将着力推进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扎实推进“4+M+3”模式卓越人才培养;二是切实提高研究生学术质量;三是持续提升导师队伍素质;四是积极强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五是努力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建设与管理队伍建设。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的各院系和职能部处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分别围绕未来两年的5项重点工作,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校领导也参与了各小组的讨论。
来自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医学院等5个学院的代表在会上作了大会交流发言,结合所在学院当前卓越研究生培养的最新实践,或指导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心得作了介绍。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研究生代表也在会上发言。
会上,《同济大学“十二五”卓越人才培养规划》发布,明确提出了同济大学“十二五”期间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建设任务:将开展“招生改革、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改革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4项重大改革,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学风与人文环境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硬件建设和质量保证系统建设”等5项基本建设,实施“卓越生源、卓越师资、卓越环境、卓越课程、卓越实践、卓越管理”等横纵向6个专项行动,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同济大学卓越人才特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在同步推出的《同济大学“985工程”三期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中,提出了未来三年学校将在研究生教育中开展的5项专项行动,分别是“卓越生源行动”、“卓越环境行动”、“卓越培养行动”、“卓越导师行动”、“卓越管理行动”。
会上还对2010年度教学成果进行颁奖。校领导分别向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获校级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术论文)奖以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奖等各级各类奖项的师生个人、团体授予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