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医工交叉”助力附属医院科研创新

来源:附属东方医院   时间:2018-04-03  浏览:

      “科学已经证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积液中存在两种发生变异的生物标志物,但目前除了日常观察与智力测验,仍无法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来自我校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化学生物学教授姚天明提出的研究思路是,利用全新化合物和功能纳米复合材料,设计构筑超灵敏生物传感器,综合评价脑脊液中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实现对该病的早期判断。

微信图片_20180403164805


      3月31日上午,首届“同济大学医工交叉创新论坛”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召开。来自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等十多位教授与众多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生们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主题展开交流。
      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毛舜教授,在论坛上发布了自己利用石墨烯适配体测试完成的全国首份水体抗生素污染地图,引起了医生们的浓厚兴趣。医生们还想知道的是,如何利用他的水污染物快速检测与实时监测技术,完成对患者血液浓度的测试,从而实现针对相同病症、不同患者的个性化给药治疗?                    据悉,东方医院一直致力于医工交叉创新研究方面的探索。早在2011年3月,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牵头的两轮863计划支持的首个国产人工心脏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并成功将专利转让上海微创医疗机械有限公司。人工心脏涉及医学、计算机、自动化、材料、机械、流体力学和生物流体力学、物理、数学等多个学科,历时5年多研发完成。2018年3月,东方医院耳鼻喉科年轻医生王卫华,利用近两年多的时间联合上海某医疗器械公司,运用力学原理开发设计的实用新型专利——一次性医用鼻中隔固位器,正在医务部门的协助下,申请医保编码,不久即将惠及患者。从大专家到年轻医生,从3D打印到分子诊断,借助工科技术解决临床问题,一直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临床医生们的工作传统。
      2018年1月,校长钟志华院士、副校长顾祥林等一行调研东方医院,听取并解决医院发展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东方医院提出建立“同济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的设想,希望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传统学科优势,将单打独斗式的“医工实验”转变为群体性、制度性创新。该提议很快便通过校长办公会决议:“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将依托医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统筹和组织管理,并在东方医院等附属多家医院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中心”,通过整合资源,打出同济医科“组合拳”。
      以附属东方医院为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中心”暂时落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本部转化医学平台,将延续该平台运行多年的首席科学家(PI)管理机制,根据研究方向设定研究方向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的运行与管理,制定研究的战略规划、统筹安排研究任务等。刘中民介绍说,待本部新大楼在2018年年中正式启用后,将再设置专门的工作空间,最终形成基础研发、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咨询服务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平台。
      据悉,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是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开展协同合作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破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办法和新的学科生长点,打造高端学术生态,力争成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器械、生物和康复机械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