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戴复东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3-03  浏览:

      中国工程院院士,无党派人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戴复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2月25日上午8时33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0岁。3月3日下午,戴复东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1671918330

        戴复东先生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通过中国工程院转达对戴复东先生去世的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
        李克强、俞正声、张高丽、汪洋、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长春、吴官正、王岐山、刘鹤、刘延东、李强、陈希、万钢、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圈、花篮及其他方式,表示哀悼、慰问。
795760893
        陈宝生、周济、李晓红、蔡达峰、郑建邦、应勇、汪光焘、陈铁迪、王力平、龚学平、蒋以任、冯国勤、周祖翼、尹弘、周波、诸葛宇杰、翁铁慧、杨贤金、张古江、钟志华、吴启迪、裴钢、郑惠强、汤志平、马春雷、宗明、江景波、王建云、姜富明、徐建平、吕培明、顾祥林、吴广明、陈义汉等国家部委、上海及部分省市领导、同济大学领导、老领导,周福霖、齐康、张锦秋、吴良镛、马国馨、钟训正、何镜堂、郑时龄、郑皆连、刘加平、王晓东、孟建民等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也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圈、花篮等形式,表示哀悼和慰问。
544007559
        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住建部、中国工程院、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科委、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及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逢甲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敬献花圈、发来唁电,表示哀悼。
        方守恩、周家伦、程泰宁、王建国、常青、伍江、马锦明、江波、吴志强、冯身洪、雷星晖、吕品晶、吴晓童、张桦、沈立东、曹嘉明领导、院士、专家,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深圳大学等相关院系,戴先生家乡无为县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科研院所、设计机构的领导和同仁,戴先生家人、同事、弟子、生前故旧、亲朋好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等前往送别。
1141874934
        戴复东先生,安徽省无为县人,1928年4月25日出生于广州市,抗日名将戴安澜长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无党派人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兼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顾问、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东部地区规划和住房组织副主席等职。
        戴复东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建筑学专业大学生,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后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他于1957年获新中国首次大型设计竞赛一等奖;同年,和夫人吴庐生先生荣获波兰华沙英雄纪念物国际设计竞赛方案收买奖。1958—1961年,戴先生夫妇完成武汉东湖梅岭工程群,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和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成为早期代表作。
        受时代环境影响,戴复东先生早年历尽艰辛,但始终坚持工作。他潜心研究机场建筑,将国外航站楼资料徒手描绘和翻译整理,提出“缩短步行尺度、改进登机制度”的设计理念,对我国航空港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专程赴医院现场绘制房间和设备的透视图,帮助学生弄通弄懂各类医疗设施和活动,提出“缩短护理至病床距离”理念,成为国内医院组合设计的优选标准。
        改革开放后,戴复东先生于1983年公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使用贝聿铭先生颁发的“在美华人学者奖金”乘坐长途汽车进行环美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与感性认识。
        1984年回国后,戴复东先生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他提出建筑系应当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术与教学机构”。推行一系列与先进国家接轨的教学改革,并成立国内首创的“建筑技术中心”,将建筑技术研究推向新高度。
        1986年,戴复东先生协助学校建立国内第一所建筑类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设计建成国内首座建筑专业院系大楼。他提出“一干三支”,以建筑设计基础课为“一干”,以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项专业课程为“三支”,同时增设室内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两个专业,推动我国建筑教育体系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戴先生提出“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设计观。他在设计中崇尚以人为本,提倡“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这些理念作为建筑创作的座右铭伴其终身。
        1989年,戴复东先生退居二线担任学院名誉院长。之后,他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完成了北京中华民族园、绍兴市震元堂大厦、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楼等代表作。他延续了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的广泛兴趣,在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等领域均富有成果。戴先生也格外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他在荣成北斗山庄设计的海草石屋,将地方传统技术与现代建筑巧妙结合,获得国内外赞誉。
        戴复东先生于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创立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今。之后,他和吴庐生先生合作完成了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武汉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广西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等重要作品,并开启了轻钢混凝土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探索房屋建设可持续发展。
        戴复东先生在晚年卧病期间,依旧关心我国建筑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2018年2月25日上午8时33分,戴复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0岁。
        戴复东先生是我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之一,他崇尚以人为本,提出全面环境设计观,推动了中国本土建筑理论的发展。六十余载,出版专著11部,论文118篇,译书1部,合著4部,取得国家专利2项。2006年,中国创造学会与国际管理学会授予他“终生成就奖”。
        戴复东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他汲取世界建筑精华引领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之路,为我国建筑设计工程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长期以来,戴先生和夫人吴庐生先生共同设计并建成了120余项作品,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5项。他还参加了全国30余项重大工程的评审工作。2012年,他获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当代百名建筑师”称号。
        戴复东先生还是我国的杰出教育家,他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建筑教育进程,是同济大学建筑学教学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桃李满天下,除本科生,还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98名。2010年,中国建筑学会授予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1461320537
        戴复东先生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建筑和教育事业,献给了他永远执著追求的建筑理想。他不论顺逆境遇,始终热爱工作、关爱学生,毕生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立德树人。
        戴复东先生的逝世,是同济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教育、建筑和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戴复东先生。他留下的建筑思想、教育理念及大量建筑作品,将永为我们所景仰。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奋进前行。
783858963

        戴复东先生永垂不朽!戴复东先生精神永存!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