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老师受邀来到我校国乐艺术讲堂漫谈唢呐的前世今生。国乐艺术讲堂由我校女子学院主办。我校青年教师、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访问学者陈珏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堂。
唢呐,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如同其他民族乐器一样,唢呐艺术该如何更好地传承精粹,博采众长,更恰当地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殊性与融合性?带着这个问题,胡晨韵以亦讲亦演的方式展开了唢呐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唢呐艺术世界。胡晨韵展示了大、中、小三种唢呐。“大”则低沉宏大,“中”则悠扬绵长,“小”则音色柔和。为了让听众更清晰地感受唢呐的特点,胡老师吹奏了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乐曲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的长音表演技巧,用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在今天,唢呐的衰落已成为令人忧心的事实。面对这个问题,胡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传统唢呐演奏的衰落是时代变革的必然,同时也是创新的好时机。要让唢呐在当今音乐审美中占有一席之地,必定要更多关注听众的耳朵,在音乐形式上、作品风格上进行拓展与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开始注重中国元素的发掘与采用,这给予了民族器乐当代发展新的借鉴与思考。胡晨韵用唢呐演绎流行作品《Destiny》《卷珠帘》,并与陈珏共同演奏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音乐《凉凉》。除了表现流行音乐风格,唢呐也能与摇滚乐队合作。《凤舞》就是这样一首作品。它基于传统乐曲《百鸟朝凤》作品的雏形,突破了唢呐在节奏、律动、音高等传统演奏中的表现方式,糅合了摇滚音乐的现代元素,让听众耳目一新。
与当代音乐的碰撞,是否意味着唢呐正在脱去民间或传统固有的气质呢?其实不然,当代的民族音乐仍然可以其丰富的民族内涵及其鲜明的音乐特征,用百姓更易接受与喜爱的方式来传递中国声音。胡晨韵说,演奏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要服务于大众,要让国乐走进大众视野。而国乐艺术的“未来”,则需要当代青年努力传承、积极地开创与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