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同济大学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为目的,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注重党员发展质量,推进党员日常教育和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好党员入口关
学校秉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党员发展16字方针,以提高质量为发展工作的核心,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把优秀大学生、研究生、青年骨干教师和青年学科带头人作为发展重点,吸纳进党组织。截至2014年6月30日,学校共有基层党支部741个,党员18715名,其中学生党员10007名,教工党员4922名,45岁以下青年教工党员3518名。近三年来,学校平均每年发展学生党员数约1350名,45岁以下青年教工党员约50名。
一是完善发展工作机制。学校先后出台了《同济大学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发展对象关于填写〈入党志愿书〉的若干要求》、《党组织填写〈入党志愿书〉的若干要求》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的步骤、程序,明确工作重点;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使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学校党校为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建设了统一计划、统一教材、统一师资、统一课程、统一试卷的“五个一”大平台,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二级党校的作用,鼓励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发展党员的特色工作,涌现出党员答辩制、将志愿服务经历列入党员发展标准等“亮点”。党委书记周祖翼作为党校校长非常重视党校的培训工作,数次为学员上党课。
二是畅通推优入党渠道。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将其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学校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特点与成长规律,构建了“学习+实践+导航”的三位一体育优平台,既提高理论水平,又培养实践能力,更发挥榜样力量引领青年成长。学校高度重视“推优”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精心设计“推”的制度程序和“优”的考核标准,强化评议,建立完善立体的基层评议制度;强化考核,建立规范公平的院系考核体系;强化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校级监督机制,确保推优入党渠道畅通、程序公正。
三是关注重点发展对象。学校把青年教师骨干、学术领军人物、海归教师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政治上多关心,在业务上勤培养。出台《同济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完善学习培训平台,强化师德建设平台,构建职业发展平台,打造生活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工作基础保障和长效机制。学校领导对发展学术骨干入党高度重视,裴钢校长作为入党联系人和介绍人发展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973首席科学家”康九红教授成为党员,康九红教授入党后在教学科研育人等各方面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久前他担任了学院总支书记,走上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岗位。医学院章小清教授学成归国,潜心学术,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入党以来更是时刻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成为广大党员的好榜样。
二、以增强实效为目标,不断探索党员教育新路径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学校各级党组织以增强教育的实效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的新途径。
一是创新形式开展主题教育。学校围绕重大庆典事件和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组织开展“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开展“微言中国梦”微博互动、“同济情中国梦”主题征文、“美丽中国、精彩同济”摄影比赛等活动,激发同济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学校将大学生党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学习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基层党委,涌现出多个形式新颖,具有活力的党员教育案例,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的“红色故事会”,在讲述中感悟知识,在交流中升华信仰;又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结合研究生党员的特点,与市委党校合作,将案例教学引入研究生党员的主题教育培训中,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党员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二是创新机制确保教育质量。针对基层党员教育组织生活,学校组织部推出了“双定一自”的做法,即组织部每月推出当月组织生活指导意见,为基层党组织生活定主题、定内容,基层党支部在二级党组织的保障监督下自行设计活动方式,保障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还建立了特邀组织员制度,聘请7位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退休老同志担任党委特邀组织员,对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教育进行指导和督促,推出优质党课送入二级党校。学校重视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以土工程学院为试点,推出“大学生党建监督员”制度,聘请大学生党员担任党建监督员,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学生基层党组织活动进行监督,在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党员实现党内民主的良好途径、学生党支部规范运行的良好方式。
三是创新载体提升教育效果。学校结合新时期党员青年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作为党员教育阵地,提升教育效果。学校机关党委建立了青年教师微信群,关注青年教师思想动态;校团委官方微信“青春同济”既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百事通”,又是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数学系通过微博开展了“日行一小善,我也是雷锋”的主题组织生活,实现了线上宣传线下活动相结合、理论讨论志愿服务相结合和党员活动全员活动相合;汽车学院则通过QQ群开展“时事座谈会”教育学习活动,倡导党员对于时事热点多关注、多收集,勤思考、勤总结;化学系依托学术墙报探索出“晒成果”的党员教育新路径,将成果展示与监督的权力交给每一个人,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提升水平,监督自我,监督他人。
三、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同济大学坚持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增强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争当服务师生的表率。同济党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服务师生叫响“我是共产党员”这一神圣的称号,通过监督与激励,让党员的形象亮起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结合群众提的意见,深入查问题、找差距,认真想对策、改作风。大家表示,党员理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优良的作风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机关各部门实行“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机关党员实行挂牌上岗,自觉成为服务表率,接受师生监督;保卫处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三个必问”、“三个必看”、“三个必留”的工作举措,即群众期望必问、群众工作思路必问、群众生活困难必问,群众工作环境必看、群众身体情况必看、群众工作效率必看,下基层时必留姓名、留电话、留承诺;校图书馆党员把微博当作与服务师生、听取意见的重要窗口,每当有人在微博上反映问题、提出要求时,总能得到快速的解决和温馨的答复。
二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支部成为服务学校发展的平台。学校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为着眼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校根据基层学术、科研组织形式的新变化,把教工和研究生支部建在最活跃的、最基层的学术和科研组织单元中,让党的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更加紧密结合,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以选优训强为出发点,开展基层支部书记的轮训工作,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努力把党性强、作风好、有奉献精神的学科骨干、师德师风楷模选配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支持他们在教学科研一线、重大项目组织的复杂工作中发挥作用,鼓励他们锻炼成长。在学校的倡导下,基层支部普遍提高服务师生的意识,不断增强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校档案馆支部建设了网上档案服务利用系统,师生校友可以通过网络申请办理成绩证明等事务,避免了来往奔波的不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工第三支部发挥专业特长,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通过开展“建造节”活动,将支部党建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调动支部党员教师的积极性,吸引学院师生共同参与,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支部凝聚力增强。
三是发扬同济办学特色,党委倡导服务社会的精神。在107年办学历程中,同济大学始终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也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13年7月召开的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上,同济正式把发展目标确定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引领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党委发扬学校的文化传统,倡导服务社会的精神,使同济人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同济党员不仅积极捐款、捐物,为抗震救灾提供物质支援,更以百倍的热情,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援。2010年上海世博会,学校党委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果断的决策力和强大的工作能力统领学校参与世博的总进程,组织党员专家先后承担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项目。学校党委积极探索高校区域化党建工作,与杨浦区联合打造了以高校党组织服务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模式——“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13年该经济圈产值超过230亿元。学校党委还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模式积极推广到与嘉定区、普陀区、虹口区和闸北区的全方位合作中,续写“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服务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