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区域发展模式及其识别技术研究》课题初步成果交流会举行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间:2014-06-24 浏览:
6月23日下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村镇区域发展模式及其识别技术研究》初步成果交流会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会议由“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与集约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同济大学课题组承办。副校长伍江等应邀担任讨论嘉宾。来自不同高校的课题组专家,以及刚刚完成学位论文的硕博研究生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会议设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两个公开环节。来自哈佛大学的博士Nick Smith首先从人类学角度对我国村庄规划提出了反思,阐述了他对于我国村庄规划的因素标准化、规划模式化、理论固定化的担忧。他着重提出了交流与倾听的重要性,反对单纯自上而下的、无视多样性的规划方法,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村庄规划师而言,“当地人的信任是最重要的”。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梁励韵博士从传统的空间形态学角度入手,向大家展示了具有“水堡”的地理特征和强势民间力量的社会特征的地区——广东顺德的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并讨论了其内在机制。来自上海大学的李永浮副教授从GIS技术应用的角度,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间的发展关系进行GIS数据建模分析,提出我国长三角地区内城市与区域之间处于非平衡化的发展关系。这三位学者分别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村镇区域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引发了与会师生的广泛思考。
随后,六位硕士研究生分别就不同的地区案例,同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梁印龙同学以江阴、顺德为例,对沿海发达地区不同村镇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绩效评价。张飞同学以老家山东德州市郑家寨镇为例,通过社会学调查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村镇社会经济变迁及空间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寿劲松同学以陕西袁家村的空间演变为例,提出乡村规划应通过空间设计至内在机制设计的多种手段,实现多维度空间的目标。赵华同学放眼全国,通过对新疆和丰县、临沂临港新区、海口东寨港旅游区等跨度极大的三个案例,对不同地区村镇发展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对比。臧珊同学着眼于农村社区化的实践,以山东诸城市为例,阐述了农村集约化发展实践的得失。陈洁同学总结江苏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在应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挑战方面的经验。
所有主讲人发言结束后,嘉宾和观众就发言提出评论和问题,主讲人、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了激烈的学术讨论,整个会场充满思维的碰撞,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