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中国免疫学会和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我校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移植免疫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百余位国内外从事移植免疫和免疫耐受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上,《J Eur Immunol》主编、哈佛大学著名专家李宪昌、杨永广,香港大学范上达院士以及曹雪涛院士等专家先后作了精彩学术报告。
会议主要就移植免疫和免疫耐受研究展开讨论。与会者围绕目前国内器官移植领域所面临的排斥免疫学问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及提高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我国移植免疫学的前景与发展方向。
我国器官移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近年来,由于器官移植技术、移植免疫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临床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每年器官移植总数量达一万例左右,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如何更为有效的进行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调控成为了移植免疫研究的重点。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在上海市卫生局公布的10家器官移植试点医院中,附属东方医院获得心、肺、肾三项移植试点项目。早在5年前,刘中民研究小组的研究方向已由心肺移植的临床手术操作阶段扩展到器官移植后免疫调控研究。并在心肺移植术后的免疫调节,特别是调节性T细胞研究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据大会秘书长范慧敏教授介绍,与实体器官移植不同,肺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病变重,疗效差,术后长期生存率非常低。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对肺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无效。因此课题组围绕调节性T细胞(Tregs)和Th17细胞展开研究,通过调控Tregs以及Th17细胞,使之向有利于减轻肺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方向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semin immunol,JMCB,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等国际期刊上。
此外,东方医学转化中心副主任郑心校教授带领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已于近期提出了解决受体对异体移植器官免疫耐受的新理论:通过在受体中建立和维护供体来源的干细胞niche,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嵌合体提供基础。研究还指出:复合组织移植物中的骨髓成分对稳定嵌合体的形成和异体移植耐受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