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都江堰图书馆改造记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1-12-20  浏览:
      “要为都江堰造一座图书馆”
      “要为都江堰人民造一座图书馆”,这是2008年大震后,对口援建都江堰的上海人民的强烈愿望。当时震区百废待兴,头绪繁杂,但下定决心的上海人民没有忘记图书馆的事情。
      位于都江堰的成都造纸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专造别人造不出的纸”。地震中,其子企业青城纸厂虽然遭受重创,但其立柱框架基本完好,还可以改造再利用。如何改造?都江堰市与援建方——上海不谋而合,将其改造与都江堰的震后重建结合起来,让老城、老厂的改造升级与城市文化品位提升齐头并进。综合考虑权衡后,一致选定同济大学负责将原青城纸厂改造为都江堰图书馆的设计工作。
      任务由同济规划院西南分院肖达牵头,建筑分院的谢振宇、沈洋、周旋等三位年轻人具体承担此项设计。
青城纸厂啥摸样?
      徜徉在位于壹街区北部的原造纸厂区域里,烟囱、厂房、小桥流水……我们看着、走着,远远地就看见偌大的厂房。如今藏羌风格鲜明的贴墙告诉我们,厂子已经成功转身,成为都江堰图书馆了。
      “青城纸厂20年前就是上海—都江堰友谊的见证。”谢振宇告诉记者。1986年,上海援建的都江堰青城纸厂为单层(局部2层)的钢筋混凝土厂房式建筑,建筑平面呈矩形。东西长120.24米、宽18.62米,原建筑面积约2785平米。
      “地震中,厂房并未受到大的破坏,说明当年的质量就是不错的。”谢振宇介绍,厂子成为了灾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再生”项目之一。但是,原厂房建筑形态完整,立面单一,与较为复杂的图书馆功能不相适应。“而且,改造后的图书馆总面积增加一倍多,达到5500平米左右,功能的多元化更是必须的。”
      “让环境、空间、形态‘再生’”
      “老建筑改造,尤其在震后的都江堰,我们必须要让环境、空间和建筑形态‘再生’。因为是震区,老厂房顽强植根、生生不息在这里有特别的意义。”谢振宇告诉我们,因此,我们确定的改造原则就是通过对保留厂房空间的再利用,历史建筑材料、细部形态的重新表述,体现建筑的文化性和时代性,强调新旧建筑的融合,“既尊重和延续了基地原有的历史记忆,同时又为老厂房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也与图书馆维护精神相契合。”
      按照这一思路,设计者们以保留的纸厂建筑为主,新建的报告厅为辅,巧妙地形成一长一短、一新一旧的“Y”形布局。功能组织上,设计者在老厂房里由东向西依次布置陈列展示、图书馆及储藏管理等功能空间,而报告厅、娱乐休闲则被放到了北面的加建空间里;公共性稍弱的图书阅览室被放进了二楼;活泼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儿童阅览室被放进了“Y”的交叉部位,“呵护”起来。
      “厂房内部工业文明特征强烈的结构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排架、牛腿吊车梁等都被保留并融进新建筑里;同时保留了部分机械设备,我们把它们改造成了装置小品。”谢振宇介绍,设计同时拆除局部的外围护墙,按内部阅览书库等功能不同重新调整表皮做法,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使外观的形式语言能与原有的建筑形制一体化。
      与此同时,在北面加建了一个斜插的两层体块,形成主次分明、高低有序、形态丰富的改造建筑。外观上,老建筑的厚重与加建部分的空灵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这样一番梳理之后,图书馆便形成了围而不合的院落格局,空间层次大为丰富起来,都江堰又多了一个包容多元城市生活的场所。”谢振宇说。
      “壹街区”有了“历史”
      “环境、空间、形态的适应性——都江堰市公共图书馆设计”,这是谢振宇这次改造设计的文章题目,文章说:“本着‘经济适用’和‘节能环保’的原则,改造设计对环境、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3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壹街区’整体规划强调居住区街坊院落的组合,公共图书馆在创造相对独立的室外空间的同时,也试图对其整体空间环境特征做出恰如其分的回应。‘Y’字形布局既照应了南面主马路玉垒路的城市界面关系,以线性体量形成开放性的广场空间,又利用新旧建筑之间的转折开口创造了宜人的半开放院落空间,充分体现建筑形态对于周边景观资源的利用,在新老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衬托的呼应关系。”
      循着文章的介绍,我们一进入图书馆宽宽高高、敞亮疏朗的门厅,立刻被墙上抗震救灾的油画吸引住:众人高高抬起一位救出的群众,忙碌地朝前传送。时间虽已过去4年,画面依然震撼。当然,还有老厂房特有的钢铁梁架、牛腿柱;行走在连接新老建筑的架空廊上,我们更加清晰地观察老厂房的中庭和阅览室,原来的混凝土屋面被拆了,换上了钢板,嵌进了采光带,看着由采光带漏洒在地面的细长光带,看看粗犷的屋面,我们的心里暖暖的。
      围着图书馆徜徉着、观察着,红红的藏羌装饰墙,均匀布设的方形砖孔把阳光挤得斑斑点点,它们都是红的;东南面,玻璃幕墙把阳光打扮得五彩缤纷……缕缕阳光透过玻璃射进屋内,照在正在阅读的市民身上,显得格外安静。
      “都江堰图书馆成为灾后文化重建标志建筑”,这是《四川日报》今年4月21日报道都江堰图书馆重建所用的标题,也是对这项援建工作的肯定。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