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学校举行杰出校友贝时璋院士追思会(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9-11-05  浏览:


      在贝时璋院士告别仪式举行次日,作为贝老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学校,我校11月5日上午在逸夫楼会议室举行以“超越百年”为主题的贝时璋院士追思会,共同缅怀这位杰出校友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和为人为学的崇高风范,激励全校师生继承并发扬贝时璋校友献身科学、矢志报国的精神品格,在同济大学新的百年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校党委副书记陆敏恂出席并讲话,党办、校办、宣传部、新闻中心、校档案馆、校史馆、外联办、团委、德国问题研究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学校师生代表近50人参加了追思会。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黄昌勇主持会议。 
      贝时璋校友于1919年春进入同济大学前身——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德文科,一年后进入学校的医学预科学习,1921年秋毕业。随后他赴德留学,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 
      “贝老一直认为他在同济大学两年半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他到德国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他任何版本的简历中都明确记载了这一段求学经历。”校史馆馆长朱大章老师说。 
      两幅题词,饱含着贝老对母校的深情。“‘同舟共济 振兴中华’的精神,光芒万丈”、“同舟共济永放光芒 春风化雨终生难忘”,分别是在同济大学建校80周年、100周年之际,贝老在年事日高、握笔不稳的情况下亲手题写的祝辞。令人尤为感动的是,每幅题词后均落款为“学生贝时璋”。 
      回顾贝老的科学人生,让人感佩良多。“当年与贝时璋校友一同赴德留学的同学中,有学医的、学机电的、学哲学的,只有他一个人选择学生物,可见他非常有主见,少年立大志,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早有思考。”学校德国问题研究所李乐曾教授说。 
      老教授董鉴泓先生表示,即便是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年月,从同济大学走出了贝时璋、吴孟超等数十位科学大家。我们在追怀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将同济优良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光辉的榜样,激励后来者在科学道路上继续前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杨丹丹说:“‘要为国家争气’是贝老的遗言,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忠告。我们将始终牢记在心,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校办主任张亚雷、档案馆馆长冯方一、外联办副主任郑晓蕾、教师代表何俊民等老师在发言中表示,贝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同济人理当将这一精神火炬不断传递下去。 
      中文系喻大翔教授还以一首七绝诗作,为贝老送行:“五四雷电破天门,光明宇宙一颗星。细胞重建开异路,梦里河山马不停。”  
      陆敏恂副书记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同济大学为有贝时璋院士这样杰出的校友而感到无比光荣,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同济人永远学习。我们将接过贝老的精神旗帜,与国家、民族同舟共济,在同济大学第二个百年征程中取得更多更大成就。”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