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人才年、学术年、质量年”报道之一:电信学院努力构建人才高地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8-04-17 浏览:
前不久,电信学院孙海平等6为青年教师获得该院青年教师培养基金资助。校长助理、电信学院院长蒋昌俊教授说:“基金的设立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据了解,电信学院从制度、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实施以学科建设带人才成长,以人才队伍促学科发展战略以来,学科建设与人才成长呈现出一派双双欣欣向荣的局面。
学科建设与人才成长如影随形、形影难离,如何才能携手并进?“首先要有明确的学科建设方向。”蒋昌俊告诉记者,2004年暑期之后,学院经过反复酝酿,确定了“以交通装备信息化及其数字服务业为特色,以车辆电子为应用切入点,以提升信息学科自身水平为目标”的学科建设总体发展战略,形成了“力争3到5年,在嵌入式CPU设计、嵌入式网络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开发环境及支持工具、网格及下一代网络、车辆电子控制、宽带多媒体通信、企业信息化服务、机器人系统、车辆动力系统和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形成同济特色,并在若干领域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三年行动规划。
按照这一规划,针对学院现状,确立了“提高硕士提前攻博比例,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俊才”等人才建设战略。紧接着,学院将人才政策分宏观政策和细化政策两种。宏观政策方面,2005年就提出了引进优秀学科带头人采取双向选择的聘用制、客座制和课题制等。在优秀人才进出机制上,提出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两种模式等。
随之,2006年下半年以来,学院又将人才政策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先后出台《关于新进青年教师参加党政管理及教学辅助等工作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院青年教师梯队建设的意见》、《开放课题基金管理办法暂行规定》、《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管理办法》、《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受到政策的吸引,关佶红、向阳、朱芳来、黄金杰等高层次人员很快加入到电信学院,包括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等后备人才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7名,教师队伍的断层局面迅速改变。
“要为加盟的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就必须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蒋昌俊如是说。2005年起,电信学院不遗余力整合校内大信息力量,先后搭建了面向交通装备,以嵌入式芯片与操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嵌入式服务计算平台”,建成了“教育部企业数字化工程中心”;2006年又分别建立了“嵌入式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请到了“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又获得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等。
与此同时,课题申请与国际合作常抓不懈。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及省部级项目。仅2007年,学院便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973计划专项、7项科技部86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重点合作计划项目、1项国防基础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多项教育部和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学院先后与德国、意大利、丹麦等众多国家的大学及著名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康劲松、刘芳、桂任舟、李莉、卫志华、刘敏等11位教师纷纷走出国门。
2007年7月1日,在强手如林的亚特兰大2007年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中,我校电信学院“同济方舟”四腿机器人代表队,在四腿组(机器狗)小组赛中,闯入了8强,球队教练便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陈启军教授。据了解,近年来,电信学院根据人才特点,从科研环境、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扶持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2004年以来,学院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教师包括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陈启军(2004)、王中杰(2006)、关佶红(2006)、乔非(2007),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的蒋昌俊团队(2007),入选霍英东基金的王中杰(2006),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的蒋昌俊(2005)、刘富强(2007),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的陈启军(2004),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的王中杰(2004)、何斌(2005),入选上海市浦江计划(A类)的孙刚(2006)。据悉,得益于各类学科带头人的领袖效应,电信学院近年来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面上、杰青)、973、863、攻关、支撑和国际重点合作计划等项目达5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8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