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7-01-26  浏览:
        同济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会议1月26日在逸夫楼隆重召开。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万钢讲话,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主持会议,杨东援作大会工作报告,李国强、陈小龙、周祖翼、赵建夫、陆敏恂、马锦明等校领导出席。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上海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我校《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总结“十五”科技工作,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部署和安排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会议的主题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集成,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着力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培养科技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创新科技体制机制,走有特色、可持续的科技发展之路。
        会议对“十五”期间学校的科技工作进行了梳理,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科技工作的工作主线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并从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科技成果培育与凝炼、重大项目和学科发展的预研、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等5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和安排。
        “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科研总经费持续增长,2005年达到9.85亿元,较2000年翻了三番,其中纵向经费增幅达196%,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大大增强;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在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合理布局、分布实施的原则,结合211、985工程的建设,培育和新建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实施、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以及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集团作战、联合攻关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日显活跃。
        会议明确,“十一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将遵循“任务分摊、重心下移”原则,更加注重对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科技政策的宏观调控,对科技管理实行重心下移,实行科技工作院系二级管理。十一五期间,学校科技政策的制定将从加强绩效管理、强化服务与组织两方面着手,“推动”和“引导”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将通过修订教师科研业绩考核和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优化核心学术刊物目录等,提升科研层次和质量,推动科技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视科技产出;另一方面,学校将重点增加对重大科研项目组织、重大成果培育、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加强科技服务与组织,为教师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基础性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不断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会议提出,通过“十一五”的建设,学校科技工作要大步迈上一个新台阶:科研经费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科研层次和质量要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学研联盟和社会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有特色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会议号召全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全面宣传、贯彻和落实本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把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会上,土木工程学院楼梦麟、海洋学院郑洪波、汽车学院余卓平、环境学院周琪等分别介绍了实验室建设与社会服务、基础性研究与科研团队、管理机制及产学研、科学支撑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全体与会人员还分组对万钢校长和杨东援副校长的报告、学校拟出台的科技政策以及对学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建议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广泛讨论。各院系、有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等近300人出席会议。杨浦区、嘉定区、上海城投、宝钢集团、申通公司等政府、企业有关负责人应邀出席。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