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地上生香草--记微电子中心林正浩教授与研发团队
来源:
时间:2005-02-21 浏览:
(2005-02-21)
2004年9月,由我校林正浩教授领衔完成的国家863课题'32位高性能嵌入式CPU'通过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组织的鉴定。在国内设计完成的CPU芯片中,该芯片是唯一采用全定制正向设计流程设计成功的,主频为当时已鉴定的CPU中最高,而功耗和芯片面积均约为国内同类芯片的一半。
鉴定专家认为,通过该CPU的研制,发挥了海外归国人员的重要作用,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年轻的队伍,建立了IC设计平台,对进一步促进CPU国产化和提升CPU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鉴定专家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院士赞赏说:'你们的团队比你们的芯片还要好。'
专家们的肯定,让林正浩及其团队每位成员感到欣慰。而回想过去两年中的研发经历,他们深深感到,这是颇不寻常的两年。
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
林正浩教授是我校引进的海外人才。他在INTEL公司长期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尤其是CPU的设计工作,2002年来校任教,组织建立了同济大学微电子中心(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并担任主任。
对于微电子中心来说,最重要的是EDA软件,它的价格常常要比硬件贵几十甚至上百倍,所以,EDA公司通常免费为有一定实力的高校提供最新的EDA软件,也就是所谓的'College program',学校只要支付一定的维护费用即可。林教授向某著名EDA公司提出申请,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同济没有资格。'主管说同济没有人懂IC设计。林教授说:'也许,这曾经是事实,但是,同济正在做,而且一定能做好。'经过艰苦的商谈,林教授以他对微电子领域的独到见解,获得了一家EDA公司的软件支持。经过两年的建设,目前,240平米的中心实验室一期工程已建成,实验室的扩建工程正在紧张计划中。
战之能胜的团队
'同济校风踏实,年轻人活力四射。'林教授感慨地说。由于参与CPU研发的人员大多不是微电子专业出身,而是从自动控制、信号等学科转过来的,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刚开始时,连UNIX操作系统都不会用。但他们有的是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攻克难关的勇气。'很多成果都是'吵'出来的。'大家众口一词。大家从早晨'吵'到晚上,常常'吵'得面红耳赤,于是,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去寻找答案。类似流水线执行情况,如bypass等的问题,就是在激烈的争吵中明晰的。
金光海,中德学院二年级研究生,本来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习,第三年就可以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做毕业论文,但是,为了CPU的研发,他留下了。金光海说:'CPU设计是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能够为此付出,我感到非常的光荣。'金光海把模块设计的全过程都做了下来,他成了林教授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前进的步伐。2003年四月份,由于'非典'的影响,清华大学的研发人员不能来上海工作,项目延期已成定局。必须有人顶上去!林教授临阵点将,毕卓被安排承担模块布局布线设计的任务。学通讯的毕卓硬是拿着一本简明教程从头开始学习一个全新的专业。毕卓一边抱怨,一边琢磨。同事们说:'开始时,每天都能听到毕卓的抱怨声,后来每隔两天抱怨一遍,一个月后,就听不到他的抱怨声了。' 毕卓用了三个月时间走完了通常需要一年的培训历程。林正浩教授说:'毕卓是好样的。'还有王谦、王永健、彭洪、魏素英......许多人都是这样临危受命,最终不负所托。
非常时期非常任务,研发团队超负荷非常运转。为了赶时间、抢速度,很多人干脆就在中心挑灯夜战。实验室内放有4个气垫床,累得睁不开眼就在上面躺一会,没有了日夜之分。有人开玩笑说:'虽然没有感染上'非典',我们却体验了被隔离的滋味'。这一个非常夏天,中心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60小时以上,最高纪录是杨人焱:94小时!
非典刚过,第一次芯片流片就在9月13日诞生了。
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金光海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见到林师母时,林师母对他说:'跟林老师工作要做好心理准备哦,很苦的!'他当时笑了笑,以为这只是一句客套话。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林教授和研发人员们,几乎每周都工作70小时以上。
林正浩教授刚到同济时,被安排在校办一间办公室里工作;后来,他把研发人员带到他在同济专家楼的寓所里工作。大家常常是在学生食堂解决用餐问题的,饭桌上大家讨论的还是工作。
简约是美。有一次上课时,林教授先问大家:'Less is more.,有谁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大家面面相觑。他解释说,这是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米斯先生所推崇的建筑风格。林教授认为这个理念与芯片设计是相通的,简洁的方案永远是首选,谁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目标,就是最好的方法。
彭洪说,自己第一天与林教授一起工作,凌晨两点才结束,这也就是他以后一年多研发工作的开始。在微电子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石松华动情地说:'我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当自己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来时,会感觉眼前一片模糊,确实是累,但看到林老师也与我们一样工作时,我就觉得惭愧,毕竟,与林教授相比,我们年轻啊。'
正是以林教授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每个成员的积极努力,创造了一年完成一个全定制CPU的奇迹。据了解,即使是在硅谷,完成一个全定制CPU的设计,起码也需要两年的时间。某著名硅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主任科学家郁新华博士来中心授课时这样评价这个团队:'硅谷一支硕士学位加三年设计经验的队伍不如你们。'
目前,微电子中心全体师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64位千兆CPU的研发工作,希望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