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动物理想家·共野力计划”在拉萨曲水县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园正式启动。行动汇聚了藏族与汉族的多领域从业者——学者、兽医、饲养员和文化策展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多所高校师生。工作组涵盖建筑、风景园林、生态学、社会人类学、发展研究等多学科背景,以社会人类学观察视角为切入点,聚焦保护园生态空间重塑与救助放归功能提升、场景体验营造等维度展开协作,重点针对食草动物活动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设计建议。
“动物理想家”于2021年由红山森林动物园与同济大学联合发起,以国际联合实践营为载体,联动南京林业大学、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博艾里建筑事务所、北京市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多方机构,以实地调研与线上线下工作坊等形式,聚焦城市动物园服务系统优化及城市化对本土物种生境的影响等议题展开。成果曾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 15)与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
历经四年沉淀,“动物理想家”从“南京红山”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地域——自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的曲水县,至长江中下游湿地乡村高淳,逐步从阶段性倡议拓展为探索多社会责任主体“共野力”构建的长期行动。从生态空间重塑与野生动物救助放归、兽医人才培育,到动物伦理与残健共荣、栖息地修复与再生性农业。通过协同“政企研社”建立人才共育机制,构建跨地域、跨文化、跨物种的“社区生命关怀共同体”。
从城市到高原,保护版图的延伸
启动仪式上,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城市艺术空间季总策展人李翔宁教授指出,“‘动物理想家·共野力计划’响应全球生态议题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以设计为媒介,在高原独特的环境中,探索多学科协同新路径,推动人类、动物与自然文化可持续共生的在地实践。我们致力于推动设计思维在生态治理中的创新应用,鼓励青年一代在跨民族、多学科的协作中,思考生态责任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与塑造。”
曲水县委书记汤官中、县长次仁顿珠共同出席了仪式。汤官中在致辞中回顾了该县长期秉持的“生态立县”理念,强调曲水县始终将高原绿色发展的根基建立在对生态本底的守护之上——“23.9万亩南北山绿化造林,让昔日荒山重现生机,实现了国家级、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创建全覆盖。”持之以恒的坚守,使曲水在不久前获评“2025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区)”,成为西藏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兽医扎西德吉和林草局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只受伤的黑颈鹤进行检查。
守护这片“净土”的使命,是营造万物共生“乐园”。作为自治区唯一具备野生动物救助资质的机构,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园肩负着全年无休的救助重担:从深夜追踪闯入村落的藏马熊,到雪地里转运受伤的雪豹,救助行动几乎月月不断。仅2025年上半年,已救助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等44只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据数据显示,自建成以来,保护园已累计救助来自全区七个地市的野生动物597头(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60只、二级保护动物309只。除少数个体难以适应野外环境无法放归,大多数经康复后已重返自然。
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园园长丹增土丹坦言,“多年来,我们努力提升动物救护能力、改善动物福利,并致力优化访客服务体验,但由于早期设施科学规划不足及长期专业人才匮乏,现有条件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动物自然行为表达以及公众对深度科普教育的期待。”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动物保护园,这里承载着守护高原生灵栖息地的神圣使命。然而,高海拔的特殊自然环境与发展中的现实困难,使保护园仍面临诸多制约。
“正因如此,‘动物理想家’所倡导的共野力,不仅是知识与经验的共建探索,更是为西藏生态保护事业注入动力的重要契机。”丹增强调,“自去年起,我们与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与同济大学建立协作,迈出了共同筹建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的第一步。这不仅是对当前不足的切实弥补,更搭建起一条跨越东西的生命守护长廊。”
多元视角下的高原生境营造
西交利物浦大学动物生态与保护研究副研究员、国际雪豹网络指导委员会委员肖凌云,借助红外相机与卫星追踪等现代技术,呈现了超8000平方公里雪豹栖息地中所收集的行为轨迹、活动规律与生理数据,揭示了人类活动对雪豹及其猎物生存格局的深远影响。讲座中,她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动物行为适应、保护救助与人类土地利用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一切保护行动应建立在对动物天性、栖息地现状以及人类活动所致变迁的充分理解之上。这一视角启发同学们意识到,在调研与设计过程中,须超越单一功能导向的思维局限,将空间与设施视为生态系统中有机互联的组成部分,尊重动物的自然需求、生命节律,维系其内在关联。
随后的实践环节里,多元学科背景的师生跨龄组队,依托知识库智能体的辅助,以高原食草动物为研究对象,合作完成了集饲养管理、物种保护与救助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方案。三个小组均从动物行为习性出发,结合地域生态特征与文化语境,提出了各具特色且切实回应现实需求的设计策略,探索“生命共融”。
A组采取“环境丰容—文化融入”双轨策略,通过地形重塑、优化植被、科学建造人工设施,为野牦牛营造出可自主选择的“展示—回避”行为空间。同时针对野牦牛天然缺乏钠离子的生理特点,在环境中增设舔盐点,巧妙融入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牧民向牦牛喂食糌粑与盐的互动场景,强化了人与自然在生态空间中的文化联结。
B组基于藏野驴种群行为特征,系统性规划环形生境结构,划分觅食区、林区与湿地区等功能区块,精选紫花针茅、冷地早熟禾等本土植物以满足其取食需求,同步设置观测塔与沉浸式科普教育区,结合社区参与和动态视觉展示技术,将动物福利保障与自然研学有机衔接,探索“参与式保护”推动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径。
C组针对白唇鹿救助和个体野放困难的现实难题,尝试“动态视觉混养”模式,将整个食草动物园区划分为四个生活单元。再借助“隐蔽壕沟”(haha wall)实现视觉连通,通过三重高度的游线系统提供多视角观察体验。立面垂直绿化既作为了白唇鹿的食源,又将自然融于景观之中,在模拟的高原山地地形设计中,拓展与其他食草动物共栖的潜力。
这些方案并未止步于设计的表层。通过聆听牧民、饲养员与兽医的讲述,学生们逐渐意识到:生境营造从来不是技术的单向输出,而是根植于关怀、协作与文化理解的漫长耕耘。它要求摈弃预设,保持敬畏,将每一次实践视作起点。正如一位学生在调研笔记中所写:“我们不是在展示动物,而是在重现一个完整的高原微生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董楠楠在点评中感言,“在高原独特的生态与文化场域中,设计实践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如何通过生态空间的精准营造,科学回应野生动物的生存、行为与福利需求;另一方面是如何使设计融入藏地生态智慧与文化基因,避免成为生硬的移植。令人欣喜的是,来自不同学科与民族的青年们以协作精神直面这一复杂议题,摸索出一套理解高原生命共生的知识图谱。这种共创的意义,远超出任何一份设计图纸本身——它并非追求即刻落成的建筑实体,而是一种更为持久和珍贵的产出:在年轻设计师、研究者心中植下‘生态整体性’意识。这正是设计学科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最根本、也最深刻的创造性转化。”
曾在荷兰灵长类公园(Apenheul)担任饲养员的指导老师和马町(Martijn De Genus),与灵长类动物的朝夕相处六年。这段经历不仅令他体悟到生命之间真实存在的情感纽带,也为他日后对“栖居”本质的思考埋下了伏笔。如今,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他将视野从灵长类社会延伸至人类建成环境,尤其关注高海拔地区的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看来,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园不仅连接着当地居民与自然的认知,更是一处可供世界观察、理解中国民族共生智慧的重要界面。他强调,“我们无法简单套用低海拔地区的经验,唯有心怀敬畏、尊重一方水土的独特性,才能找到通往天人合一的具体路径,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高原生命的守护与共生
值得关注的是,保护园不仅肩负救助与饲养的职责,还守护着那些因曲折经历辗转至高原的“远方来客”。
在探访中,一头名为嘎赛的亚洲象引起了清华大学秀钟书院学子们的特别关注。它独居于海拔3500米的拉萨河谷,庞大的身影在高原的映衬下,显得既陌生又亲切。和马町走进象舍,向饲养员索朗次仁演示“丰容”措施:用鲜枝替换干草,悬吊藏有食物的网袋,设置供其蹭痒的木桩,以此吸引嘎赛通过自主探索与运动来觅食和玩耍,缓解圈养环境带来的无聊与焦躁。站在一旁的次仁认真记录、不时追问细节。他兴奋地表示:“我马上就来调整,让它生活得更自在。”
对次仁而言,嘎赛不止是一头大象,更是如家人般的存在。十余年来,他悉心调配饮食,体察它每一丝情绪起伏。哪怕深夜听到一丝异响,他也总会起身探看,默默守在身旁。他说,“嘎赛是西藏唯一的大象。在我们的文化里,它是吉祥的象征。而在我心里,我尊重它,更感激它。说起来,其实是它养育了我——没有它,我从哪里得到这份工作和收入?”随着对话深入,大家了解到,嘎赛并非野外捕获,而是一头年过四十、经历过表演训练后被救助的老年象。它与次仁之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饲养关系,升华为一种彼此温暖、相互依存的陪伴。相比于陌生的丛林,一个能够给予稳定生活、改善处境、静享暮年的归宿,才是嘎赛真正需要的安全感。
小象君动物与自然保护智库观察员、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社会人类学学者拉雍,是一位在拉萨出生成长的本地姑娘。在与同龄学生交流时,她这样分享,“动物福利并非抽象的术语,而是在人与动物共同栖居的日常中被具体塑造的生命关怀。”她说,无论是日夜守护新生的虎崽,驱车几百公里救助受伤的猛兽,还是体贴关照一头大象的喜怒哀乐,人类与自然从来不是支配与管理的关系,而是在持续对话中相互依赖、彼此回应。“哪怕现实资源有限、处境艰难甚至充满危险,兽医与饲养员始终坚守对生命的照护与责任。”
凝聚“共野之力”,构建高原“栖息地-城市”生态保护新范式
“动物理想家·共野力计划”西藏之行不仅是一场跨地域的生态实践,更是一堂面向青年群体的“大地伦理课”。它不预设既定的结论,而是引导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与躬身践行中重新想象:设计如何成为协调生命关系的纽带,编织起从栖息地延伸至城市的连续性生命支持系统。由此,保护的意义超越地理边界,升华为一种整体性的生命关照——设计回归生命的现场,保护因共情自发涌现,凝聚成“万物共在、地域共融、文明共享”的“共野”之力。
正如计划发起人、西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伦敦大学学院全球繁荣研究所实践型学者黄培所言:“我们从南京红山走向西藏高原,旨在打破人类与动物、自然与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将本土动物视为与人类命运相系的‘共生居民’。这一理念下,‘西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园’的命名并非对‘动物园’称谓的简单取代,而是跨越物理与观念隔阂的深刻尝试——推动保护行动从局部孤岛迈向‘栖息地-城市’互联的共生网络。”
她进一步指出,“‘共野力计划’扎根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场景,致力于弥合城乡认知鸿沟,跨越文化背景、社会角色与地理区隔的多重差异,将多元的民族生存智慧转化为地域文明持续生长的深厚滋养。我们尝试将参与式保护教育、生态文化价值转化与可持续生计模式,融入社区空间规划与发展伦理的双向建构中。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我们,共同贯通红山至高原栖息地生态修复廊道,共同构建跨域人才共育机制。“保护园”愿成为连接官方与民间、本土与全球、东部与西部青年协作的枢纽与文明实践孵化平台——它是公众亲近高原生灵的窗口、是触发生命共情的社会田野,更是推动汉藏文化深度对话、共生共荣的精神家园。”
据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介绍,自2021年“动物理想家”在红山首次启动以来,“动物友好设计”青年实践从城市动物园走向野外自然。她强调,“保护绝非孤立的使命,其生命力与有效性源于广泛的社会动员与在地协作。真正的守护是双向的奔赴——我们既要在城市中深耕保护教育、培育文明的沃土,更需要‘共野力计划’这样,搭建城市连接野外保护的长效机制,引导青年从认知走向行动,由热情的参与者成长为坚定的引领者。”谈及下一步计划,她透露,“红山将重点支持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园的人才体系建设,协助其提升在动物福利、救护饲养、照护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能,打造浸润式的生态教育实景现场,倡导更多人关注、发声并投身于高原生态保护的一线。
十日营期虽短,护生之行永无止境。2025年6月,被誉为“高原湿地精灵”的黑颈鹤,荣膺为拉萨市鸟。作为全球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独特存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约有4000只黑颈鹤跨越千里,迁徙至拉萨林周县越冬。谈及黑颈鹤,指导老师格桑央拉—这位身兼甜茶馆青年艺术季总策划、目前正在拉萨林周县运营西藏首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春堆百姓小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藏地文化传播者,言语间满是亲切,“黑颈鹤在我们藏语里叫“冲冲”,它如守望的牧马者与我们世代相伴。它是藏族生活和信仰中的神鸟,《格萨尔王传》中勇敢与智慧化身。林周县是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春堆乡虎头山水库是它们主要的越冬家园。期待接下来能与南京红山、西藏保护园/保护研究中心一起,通过科研探索、生态育人、文化寻旅,带大家走近、理解黑颈鹤,共同守护它们的家园与勃勃生机。”循此共同的愿景,黄培回应道,“我们将以‘共栖共益’为社区协同发展的指引,让守护的发声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温度与本土生态智慧中的主体性视角,维系黑颈鹤作为高原文化图腾所承载的生命尊严与集体记忆,践行‘文化滋养保护,保护反哺文化’的精神契约。”
(黄培 邬楠 纪君奕)
链接:https://www.infzm.com/wap/#/content/302608?from=card_uid4051644&rt=card&dh=3&rf=851639f2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