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举办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大赛AI辅助污染源监测技术赛项暨“碳中和与智慧水务”论坛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5-11-25  浏览:

11月22日,由同济大学联合承办的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第二届AI辅助污染源监测点布置技术赛项决赛及“碳中和与智慧水务”论坛在四平路校区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刘润出席并致辞。比赛汇聚了全国36所院校的80余支参赛队伍,涵盖教师、本科及中职、高职等多个组别。来自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组委会、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州水务、西北大学、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净水技术》杂志社的专家为获奖选手颁奖。活动联合承办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碳中和研究院、创新创业学院、信息化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等出席颁奖典礼。

比赛中,160余名选手围绕AI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智慧水务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激烈角逐。经过裁判组的严格评审,共决出本科组、中职组、教师组一二三等奖,并颁发最佳组织奖、优秀组织奖、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团体荣誉。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团队凭借出色的综合实力和认真的全程准备,在本届大赛中荣获教师组一等奖1项,本科赛道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

在“碳中和与智慧水务”论坛环节,特邀专家从新型材料、数字水务与数智遥感三个维度介绍了科技赋能水环境治理的论坛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刘佳主持。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郑煜铭以《面向污染防治的静电纺微纳纤维——功能设计与产业化实践》为题,系统介绍了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在制备微纳纤维材料方面的原理、发展历程及其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多功能应用,重点展示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水质净化、空气过滤以及高盐废水处理等方向的创新设计与产业化实践,并介绍了研究团队在材料结构调控、功能化改性、三维气凝胶构建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及其在口罩、滤材、膜组件等产品的产学研转化成果,体现了静电纺丝技术在推动绿色低碳环境治理方面的潜力。福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忠庆以《数字水务技术赋能供排水系统降碳实践》为题,以福州水务为例,系统阐述了数字水务技术在供水与排水系统中实现碳减排的路径与实践,通过构建“1368”数字水务体系,福州水务实现了从感知层(智能水表、监测设备)到平台层(大数据中心、数字孪生)再到应用层(智能调度、漏损控制、二供优化)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最终实现供水系统碳排放显著下降,漏损率降低至5.61%,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在水务低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春以《低空遥感技术赋能城市河湖健康的态势感知》为题,聚焦于低空遥感技术在城市河湖健康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通过搭载高光谱/多光谱成像仪的无人机平台,实现对河湖水质参数的快速、大范围、高频次反演,并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河湖健康诊断与预警平台,该技术有效支撑了河长制管理、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了从“事后治理”到“事前预警、事中管控”的转变,提升了城市水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闭幕式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组委会执委会主席刘振英发表专题报告并致闭幕辞,充分肯定了本届赛事的组织水平与选手表现。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作为促进金砖国家间教育合作、技能开发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是金砖国家最高领导人会晤筹备委员会认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同意、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批准的国际大赛,持续为绿色转型与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动力。自2017年发起以来,大赛已成功举办八届,累计超过45万人次参与竞赛及相关活动,并连续多年被列入《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工作报告》呈送给金砖各国最高领导人。面对金砖组织扩容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未来将在技能培训、标准共建、产教融合、技术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职教出海”,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技能发展生态。 

本届大赛创新举办了“碳中和与智慧水务”论坛,发布了“碳中和与智慧水务”专刊征集,打造了“竞赛+论坛+期刊”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以赛促学、以会促研”,为新时代“碳中和与智慧水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科产教融合新模式。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不同单位在“碳中和与智慧水务”领域人才培养的合作,也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水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注入了新的动能。同济大学将继续发挥碳中和领域的多学科、多平台优势,应对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面临气候变化、单边主义、经济复苏乏力等严峻挑战,以创新思维驱动技术革新,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协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碳中和人才。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