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语言研究院揭牌成立,推动人文与智能融合创新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25-11-18  浏览:

11月15日,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语言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同期举办“语言、认知与智能——数智时代的语言与认知科学对话”国际前沿研究论坛,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揭牌仪式上,同济大学文科建设处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人文社科研究范式,语言作为认知与智能的核心载体,其与AI技术的深度交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人工智能语言研究院的成立是推动新文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举措,标志着同济大学在人文与智能交叉创新领域实现重要突破。外国语学院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核心定位与发展规划,聚焦两大核心使命:一是以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和计算建模等技术革新语言学研究范式,推动研究从定性描述向量化、机制化和实验化转型;二是让语言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反哺AI发展,强化人工智能的语言理解、文化适应与人文价值导向。未来,研究院将重点建设多语种、多模态语料与知识图谱体系,开发模型能力评估框架和语言智能基准,为大模型的语义理解、语用推理、文化共情等维度提供科学测评支撑;在教育领域将推进“教学研评管数智一体化”,研发智能写作批改、口语陪练与综合测评系统,探索“AI+语言+认知”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研究院揭牌后的首场学术盛会,国际前沿研究论坛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青年学者论坛、国际认知语言学主编论坛等多元形式,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内外顶尖学者围绕语言认知与智能技术融合展开深度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通过眼跳实验证实汉语句法结构的方向性心理模拟机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实证支撑。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Benedikt Szmrecsanyi教授挑战传统假设,提出语言多样性是优化交际效率的适应性设计。上海外国语大学谭业升教授呼吁AI文本生成融入具身认知与文化语境,实现“智能向善”。四川外国语大学李恒教授剖析大模型的双刃剑效应,倡导建立跨学科伦理评估体系。德国图宾根大学Harald Baayen教授展示词向量技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创新应用。上海外国语大学雷蕾教授发布汉语词汇复杂度分析工具AlphaLex系列。同济大学孙坤教授构建多模态语义计算模型,为类人智能系统提供理论支撑。

论坛设置的六大分论坛及青年学者论坛,覆盖人工智能技术与认知语言学、智能语言教育、跨文化传播等多个方向。华东理工大学黄嫣副教授、同济大学李夷博士等青年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彰显了交叉领域的创新活力。在主编对谈环节,国际期刊专家围绕选题趋势、投稿指南等内容与师生深度交流。

外国语学院负责人表示,此次人工智能语言研究院的揭牌,是学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以研究院为核心,持续深化“语言+AI”创新研究,汇聚全球学术资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人类语言智能共同体贡献同济力量。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