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FC世界青少年创造力培育项目案例开发工作坊在同济大学举行
来源: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处
时间:2025-09-15 浏览:
9月12日至13日,由同济大学与世界青少年创造力教育联盟(筹)(简称“WAFC”)共同主办的项目案例开发工作坊第五站在同济大学举行。活动以“趋势、对话、启发、实践、共创、展望”6个关键词为主题,围绕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重点讨论如何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做中学项目,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全球青少年科创教育打造项目案例。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一级巡视员姜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上海友城英国利物浦市副市长Cllr Nick Small,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娄永琪,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教育副局长Cristian Aedo(线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以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国内外高校、中小学校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张权在致辞中代表教育部基教司向与会专家表示问候。他表示,世界青少年创造力培育联盟与STEM教育思路异曲同工,希望联盟能够与包括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内的全球教育智慧重要平台加强合作,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世界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杨振峰表示,上海教育一直秉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思想,推动教育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开放与合作。项目化学习本身也是一项全球协作的事业,希望上海可以与各国的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一线教师携手,共同开发项目库、建立评估标准、分享最佳实践,让成功的教育模式能够跨越国界,惠及更多学习者。
吕培明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同济大学在STEM教育上的探索与实践,认为高等教育在青少年创造力培育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希望以此次工作坊为契机,与全球教育专家实现跨领域、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周汉民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高教改革三者之间的高度融合角度,进一步阐明了青少年创新力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杨进表示,希望通过工作坊的举办探索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项目化教育模式,分学段开始项目化学习,结合学科课程内容和教师培训,打造“项目化学习”项目推荐标准,汇集独具特色的做中学科创教育案例,为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提供资源。
Cristian Aedo表示,应该通过项目化与生活本位学习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及数字素养,提出应推动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创新实践,以应对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袁振国认为教育最突出的矛盾、最大的难题是知识的传递接受和学生的主动创造之间的矛盾,人工智能会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工作坊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巴基斯坦阿迦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进行了专题分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科技中学、清澜山学校等中学校长开展了圆桌讨论。上海相关中小学校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模式交流展示,同时,按照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组别开展了精彩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研讨活动。

WAFC筹备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研制适应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学段学生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育青少年创造力所需要的项目化学习项目矩阵,建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形成相应的创新教学方法。自2024年11月份以来,已先后在苏州、深圳、成都、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4次项目案例开发工作坊,形成了“项目化学习”项目推荐标准,汇聚了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丰富经验和案例。
同济大学近年来整体布局STEM教育体系,发挥大学学科优势,打通大中小STEM贯通培养链条,此次工作坊的举办亦是将STEM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相融合的一次实践和研讨活动,将为各附属中小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