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主办全球动力与推进技术会议(Shanghai 2025)
来源: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时间:2025-09-11 浏览:
9月4日至6日,由全球动力与推进学会(GPPS)、同济大学主办,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承办的全球动力与推进技术会议(Shanghai 2025)在上海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等20个国家和地区81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参会。

本届会议以“新一代动力与推进系统:高效、可持续与强韧”(Next-Generation Power and Propulsion Systems: Efficiency,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为主题,设2场圆桌讨论、5场大会主旨报告、1场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专题讨论会、3场技术主题发言以及151篇学术论文报告,内容涉及航空发动机气动设计、结构分析、热端部件传热冷却、燃烧技术,以及未来能源、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脱碳技术等。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院长李岩教授担任会议主席,西北工业大学王丁喜教授担任审稿主席,都柏林圣三一大学Stephen Spence教授担任联合会议主席,牛津大学Budimir Rosic教授担任联合审稿主席。汉堡工业大学Mehdi Vahdati教授和香港大学黄立锡教授担任会议顾问。开幕式上,全球动力与推进学会主席Albert Kammerer博士、会议主席李岩教授、联合会议主席Stephen Spence教授分别致欢迎辞。

在接下来的两场圆桌论坛中,首尔大学Seung Jin Song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Reza Abhari教授、香港大学黄立锡教授、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冯锦璋博士等围绕“Engineering the Engineers of the Future”,深入探讨了未来工程师的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培养路径、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快速迭代的技术变革、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等关键话题。牛津大学Thomas Povey教授、美国柏克德工程公司(Bechtel)John Gülen博士、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茹斌博士、日本三菱重工业股份有限公司Satoshi Mizukami博士、西门子能源有限公司赵作智博士等围绕“Dynamics of Power Generation Decarbonization”,聚焦企业在能源转型中的技术创新路径、低碳化战略的落地挑战、多能互补系统的构建与优化,以及全球合作推动电力领域碳中和的实现模式。

5位领域顶尖学者作大会主旨报告,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涂善东教授系统介绍了高温环境下材料连接技术的最新进展。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苏众庆教授展示了基于光声效应的高精度无损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潘翀教授回顾了近年来高速流场测试技术的突破。瑞士巴登Crosstown H2R公司的Khawar Syed博士探讨了脱碳趋势下的燃气轮机燃烧系统设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王鹏博士分析了未来民用航空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会议技术主题发言环节,牛津大学Edmond Walsh教授介绍了在燃气轮机冷却技术方面的最新模拟与实验成果。意大利赛斯塔(Sesta)燃烧实验室Giulio Grassi分享了在燃烧不稳定性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德国豪顿公司(Chart Industries 旗下企业)Matthias Schleer博士则从工业应用角度探讨了风机与压缩系统在新能源系统中的角色。

在CFD专题研讨会上,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前沿方法、数据发布与验证、工程应用等方向作邀请报告,推动高精度数值模拟技术与复杂多尺度问题研究的融合发展。另外,本届会议6个分会场成功宣讲了151篇学术论文,与会学者就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9月6日晚,全球动力与推进技术会议(Shanghai 2025)圆满落下帷幕,西门子能源工业应用服务(瑞典)公司Vladimir Navrotsky博士为2024年会议最佳论文奖获得者颁奖。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球动力与推进技术会议汇聚全球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权威专家,聚焦新一代动力系统的前沿突破与可持续发展,是国际动力与推进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尖学术会议之一,为该领域创新合作、技术路线制定和青年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引领行业未来发展与全球合作。